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道德是个伪命题吗 [复制链接]

1#
知名青少年白癜风专家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83%91%E5%8D%8E%E5%9B%BD/3725442?fr=aladdin

追名逐利是人的本性,道德品质是人的误解。被误认为有道德分两种情况:一是某人为了将来的利益,放弃眼前的利益,本质上是逐利而不是道德。二是某人为了美名一直放弃自己的利益,为他人、为公众、为大局的利益考虑和处事,至死方休。对不起,那也不是道德,那是逐名,内心深处追求被人称颂的感觉。

第一种情况,比较好理解。老子道德经中有句话: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因此,圣人处处谦虚、退让,反而能够赢得爱戴;事事不计较利害得失,反而身受其益。这不正是因为由于他无私,结果反而成就了他自己吗。不要以为《道德经》讲的是道德,恰恰《道德经》是最不讲道德的。很多人缺乏想象的张力,没有大格局的想象力,习惯了当下,不会在一个动态的长远的世界看事物的发展变迁,非常追求眼前利益。眼前有什么先捞进什么,从不想暂时放弃会得到更多。这样看来,更显得淳朴率真,而不像前者那么心机。

第二种情况,有些人确实不逐利,追求长久之名,甚至不但追求活着的时候,还追求死了之后的名声,贪图青史留名,惧怕一臭万年。尼安德特人有多威武啊,他们的脑容量比智人还要大,也会制作工具,也更会使用火,但灭绝了。智人的优势是什么呢?《人类简史》里说我们的优势是想象力,就是能够想象出世界上没有的东西,而且还能够大家都相信存在。想象未来的美名,是这类人做事的动力。有些人游戏电影很爽,有心人大吃大喝很爽,有些人男欢女爱很爽,而这类人可能爽在别人的称颂。让不同人爽的东西不同而已,并无高下之分。

有人说有第三种情况,举例捐款不留名。这种是真道德吧?我承认,但一般人做到前面两点伪道德都已经很难了。魏晋名臣胡威入朝,晋武帝问胡威他:“你和你父亲谁更廉洁?”胡威说:“臣不如父。”武帝反问:“怎么讲?”他又答:“臣父廉洁恐怕人们知,臣却惟恐人们不知,所以臣差得很远。”胡威的父亲胡质才能做到真道德,但做到胡威那样却已经不容易了。

孔融让梨的故事,我们已经无法考证,4岁的孔融,让梨的动机:是为了获得大人的赞许,从而获得更多利益;还是为了之后的美名;还是单纯的善良?但是,动机重要吗?不管动机如何,都是我们讲给孩子们的故事,都是孩子们学习的榜样。

无论是前两种伪道德,还是第三种道德,都必须先吃饱饭吧?这是最基本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要求没吃饱饭的人舍己为人经营道德,那真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了。

为什么会想到说以上这些,因为我自认为是一个追名逐利的伪君子。偶尔写写文章也是为了贪慕虚名,别人夸奖,哇塞,真厉害,写的有点意思,那时候感觉很爽。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