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书评瓦尔登湖,你想象不到,平凡生活在哲人 [复制链接]

1#

每周分享一本书

图片来自网络,如若侵权,通知删除

亨利·戴维·梭罗,十九世纪美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坚定的自然主义者。《瓦尔登湖》这部书,是他根据自己-两年间,在瓦尔登湖畔的生活感悟,经过9年的苦心删销斧正而成,一经出版便轰动世界。

图片来自网络,如若侵权,通知删除

这是一部散文集,行文之美,立意之深,令人在心旷神怡之余,不禁又深深反省人生的意义。这位自然主义者,在文中立身于自然生存,通过经济、农业、生态、社交、德行等不同的层面,对现实生活进行了批判,具有很深的哲学思想。这些思想又与中国的哲学先祖老子非常相近,他十分推崇小国寡民和极简的生活方式,对当代工商业化的发展莫衷一是,甚至有些抵触,但对人生、人性和人的自我修养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态度,静静的瓦尔登湖,就是梭罗的态度。

图片来自网络,如若侵权,通知删除

对生活的态度

“就奢侈和享受而研究,智者过的生活,一直比穷人都要简朴、都要贫乏。古时圣哲,无论其为中国人、印度人、波斯人还是希腊人,都属于那种外在之穷不能再穷、内在之富不能再富阶级的人。”

纵观《瓦》书,做到极简的生活,批驳奢华的享受,是梭罗同志的毕生追求,上面的这段话,算是对自己生活态度的深刻定位,并且这种极简生活的态度也贯穿了全书,贯穿了他仅仅45年的人生。

“我只想真切地生活,只想痛饮生活的琼浆玉液,只想生活得如此简单、如此坚忍,以至把一切非生活的东西统统击溃驱走,或夸大一句,把生活逼进一个死角,把生活的条件减到最低下限。”在他眼里,食物、住所、衣服和燃料是生活必需品,没有人会因为野蛮、贫困、文明等不同境遇和阶层而脱离它们还能存活,除此之外,其他的一概可以舍弃。

但就这四样,也是不必搞出那么多“花样”来的:食物能填饱肚子、维持生命必须的能量就行,无所谓精烹细做;住所能遮风挡雨就行,无所谓洞穴、帐篷和豪宅;衣服能御寒遮羞就行,无所谓布料与款式,更别提那些无用的首饰点缀了;而“除烹饪食物外,燃料根本是不必要的”。

梭罗先生就此,在做出了一系列详尽的对比,而且自己在切身实践过之后,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奢侈享乐的本质:之所以当今社会要追求这些无所谓的东西,是因为“骄奢淫逸者兴之,群众中之逐臭者随之。”故,“一个阶级的奢侈会由另一个阶级的赤贫来平衡。”

图片来自网络,如若侵权,通知删除

同样的理论和生活态度,在老子《道德经》中则说得更加直白: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因此,他和老子先生的追究简直可以说是如出一辙的,那便是: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图片来自网络,如若侵权,通知删除

然而,在充分享受社会文明发展所带来的极大现代与便捷的当下,他们的这种生活方式的确是难以想象,更是难以接受的,但这并不代表极简生活的态度在今天就彻底没有了用武之地。诚然,我们今天的生活人人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可并非所有的压力都是必须的,有很多是可以淡化甚至舍弃的,比如欲望的、精神的、物质的等等,正如某央媒在《极简主义生活方式》一文中指出:

“极简主义生活,是对自身的再认识,对自由的再定义……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专注地追求,从而获得最大的幸福……获得最大的精神自由。”

图片来自网络,如若侵权,通知删除

对德行修养的态度

“在为自己或子孙后代积聚财富上,在建立家庭或国家上,甚至在赢取声名上,我们的生命总有终了的一日,但在追求真理上,我们却能不朽,无需担心时代的变迁或事故的发生。”

中国有句古话: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金屋。举世公认,阅读,是提高自身修养,培养高贵德行的最佳方式,书中梭罗先生也专门撰文《阅读》来谈及此事。

然而现实却很残酷。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取得了显著提高,但精神生活却明显滞后,从而产生了人心浮躁、道德没落、利益至上等与经济进步极不相称的局面。难怪梭罗同志痛心疾首、大声疾呼:“康镇会一下子花掉一万七千美元搭盖镇公所,但要它把同额的金钱花在活生生的智慧——就是这座空壳的灵肉上,在一百年内,它大概也不可能。”在民间,则更是“为了身体的健康或消除病痛,我们愿为任何一项食物花大钱,却不愿为我们的精神食粮花小钱。”

图片来自网络,如若侵权,通知删除

文中,他的两个观点我个人是非常认同的。

首先,他认为阅读是一种高尚的心智训练。因为“书中可能有些针对我们的处境而发的话,若我们肯听并了解这些话,那可能比早晨或春天对我们的生活更健康有益,也可能改变我们对一切事物的观点”,所以人们要通过精细的阅读和深刻的思考,来健全自己的心智,塑造自己高尚的情操。放在大的层面上来说,如果每个人的品格都提升了,那么一个家庭、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格局都会有更大更广阔的进步空间。

其次,是应该阅读最好的文学作品。他说自己在劳动之余曾阅读过一些闲书,后来便萌生了“自觉羞愧”之感。言下之意,便是这些闲书除了打发无聊的时间,实在是对提升自我没有任何的用处。

当今快餐文化的盛行,热闹而肤浅的文化环境,造就了爱看热闹的肤浅民族或者说是较大多数民众,以至于具有严谨深刻、陶冶情操的文化生存环境越来越小。所以,他认为最值得阅读的是先贤名家们留下的古典名著,它们“是唯一不会败坏的神谕”,这些著作“不是用他们所懂得的希腊文或拉丁文写的,而是用精选的文学语言写的。”

图片来自网络,如若侵权,通知删除

对自然的态度

“不是在大风雪中没路通往前院大门,而是根本就——没——大门,没前院,没通过文明世界之路!”

作为坚定的自然主义者,这是梭罗向现代文明对大自然环境破坏而发出的怒吼。

纵览全书,他对自然的热爱是发自肺腑的,不惜用最华丽和优美的修辞来歌颂:瓦尔登湖“躺在天地之间,它分享了两者的颜色。从小山头望去,它反映着天空的色彩,近而观之,紧接岸边,那沙的*色,接着淡绿,越往里颜色越加深,到湖中央是,已变成统一的暗绿了。”

在谈到现代工商业时,也是极尽刻薄辛辣之言语来深刻的批判:“乡村就这样奴颜卑膝地交给城市一把椅子。印第安的越橘山上的树木都被砍伐光了,蔓越橘草原也都被搜刮完了。搬上火车的是棉花,搬下来的是棉布;搬上火车的是丝,搬下来的是毛制品;书上去了,但写书的智慧下去了……但愿人们利用天然资源是为服务其高尚目的的!”

图片来自网络,如若侵权,通知删除

是啊,工商业文明的发展对自然资源的无尽掠夺,似乎成了现代文明社会普遍认同的发展代价,可人们据此获取高额经济价值的结果,却是大自然对人类的冷酷报复。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也许老子“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邻国相望,鸡犬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思想只能是个美好的愿望,人们想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和生活环境,发展工商业目前来看是一个必经之路。而且就算你不想发展,你所处的外部环境也不允许你不这样做,这一点,咱们在年前是吃过大亏的。

“当这些东西上去时,另外一些东西必定倒下来。我被那种嗖嗖声惊起,从书本上抬起头来,看到远方高大的松树,在南山之巅被砍到,飞越过绿山和康涅狄格州,似箭一般地在十分钟内穿过本镇,快得想多看一眼都不可能”。难道,我们真的无法打破先破坏后治理的魔咒吗?

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

图片来自网络,如若侵权,通知删除

对人生的态度

“有思想,我们就能清醒地站在自身之外;用有意识的心智力量,我们能站在自我的行动与其结果之外。”

人生一世,离不开社会,自然也就免不了社交。

有的人喜欢社交惧怕孤独,各种场合各种人,你言我语,杯来盏去,得心应手。

有的人则惧怕社交喜欢独处,静居一隅,生活在自己的空间里,任思绪翻飞。

我想大多数是兼而有之,且积极对外的一面要多一些的。

梭罗对此则有不同的见解。他喜欢社交,但很鄙视“廉价”的交际。他认为当人们身临一种没有意义的社会交往中时,“跻身在人群里时,常常比我们留在自己房间里时更觉孤独……孤独是不能以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来衡量的。”与其这样,还不如“有些访客被距离的骰子筛去……只有一些最精美的沉淀物在我周围沉积,这也正是我所需要的。”

那么,在他眼里,什么才是有意义的社交呢?

是抛却身份高低贵贱的标签,因为“在底层的生活中也存在着天才,无论这些天才是如何卑微,他们的知识如何浅陋……他们思想之莫测高深,就像被认为是无底的瓦尔登湖,尽管这思想也许是模糊不清、泥泥泞泞的”。

是无视那些令人见面可以互相忍受、不致演变成闹剧的礼仪礼貌,去感受思想与思想的交流,去享受那没有杂质的欢乐,因为这样的交流,“哲人也能得到许多提示”。

由此可见,而且事实也早已证明,谁并不会比谁更高贵,谁也不会比谁更卑微。

“我们意识到我们心中有*,里面有个动物性的我,当我们高尚的天性、神性的我昏睡时,这个动物性的我就相对觉醒。这动物性的我是*蛇、是情欲,无法完全产出,像身体里的寄生虫,或生或死,都占据着我们的身体……那个能确定动物的我已日渐消失,而神性的我已日渐成熟的人,真是有福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