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道德经第三十九章从卑贱走向尊贵的路 [复制链接]

1#
临沂白癜风医院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80155402153973420&wfr=spider&for=pc
道法自然

写在前面:《道德经》仅仅五千余字,却涵盖了宇宙万物的来源;行*打仗的谋略;治国安邦的真言;为人处事的智慧。愿我等常读《道德经》,或许便能做智慧人,以至于能寻得从卑贱走向尊贵的路。(全文共字,以故事居多)

今天与大家分享交流的是《道德经》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至之也。谓天毋已清将恐裂;谓地毋已宁将恐发;谓神毋已灵将恐歇;谓谷毋已盈将恐渴;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榖,此其以贱之本与?非也?故至数与无与。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珞珞若石。

为什么老子在此处用的词是“得一”而非“得道”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道”含育万有,是最大的概念,也是最小的概念,即《庄子》所谓“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关于“一”的其他注解,请看编者另一篇从物理学的角度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里的“一”则是“道”所化生的具体概念:独一的…、统一的...、专一的...、唯一的...

得一

译文:

以前得到一的:宇宙因为得到独一的运行规律而清朗;地球因为得到独一的运转方向而安宁;神因为是独一无二、完美至善的,所以有求必应(灵验);河谷因为只有一个出口,所以可以充满;诸侯与君王因为有正确统一的治国理*方针,天下才能得以太平。这些就是得到一的了。若宇宙中的各种星球乱行其道,恐怕宇宙早就在混乱中碎裂了;若地球有不同的运转方向而不得安宁,恐怕也早就报废了;神若不是有求必应,恐怕人们早就停止崇拜祂了;河谷若不能充满,恐怕人们将会遭受干旱;诸侯与君王若不能以正确统一的治国理*方针为贵为高,他们的*权将会被颠覆。因此,尊贵的身份必然是从卑贱的身份开始的;身居高位的人也必然是从低下的职位做起的(这句话对在位者来说可译为:所以,如果想要得到尊重,就应当以百姓为根本;如果想要得到敬仰,就应当以黎民为基石)。之所以诸侯君王都以“孤”、“寡”、“不榖”自称,这不就是说明他们的根也是从卑贱开始的吗?不是吗?所以,至大的数和一没有什么可比的,因为至大的数也是从一开始的。所以对于那些对名利没有欲望而只是专心做事做学问的人来说,象征尊贵身份的美玉与普通的小石子没有什么区别。

导致年大混乱的春秋诸侯国

事实上,大到宇宙、中到国家、小到个人,若不能“得一”,则会陷入漫长的混乱、挣扎和痛苦之中。宇宙若陷入混乱,万物不得安宁;国家若陷入混乱,百姓不得安宁;个人若陷入混乱,一生难有所成。因此,“得一”是宇宙万物和谐统一的根本,“得一”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得一”也是个人有所成就的根本。

因此,一个人要想摆脱卑贱,首先必须找到自己的志趣所在(定心),以此确定一个适合于自己的发展方向(定见),并且哪怕经历风吹雨打、百般挫折也始终如一的坚持一步一步走下去(定向),也就是“得一”。古今中外,有很多成就非凡的人都是如此。他们并非都生长在“肥沃的土壤”里,相反,绝大多数都生长于较为恶劣的环境。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除了基本生活所需之外,他们把绝大多数的时间和精力都倾注在自己的志趣上了,对于艰难险阻、名利诱惑,几乎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至于随后而来的名利,那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下面简单介绍几个例子:

范蠡画像

范蠡[lǐ](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字少伯,华夏族,春秋时期楚国宛地三户(今河南淅川县滔河乡)人。春秋末期著名的*治家、*事家、经济学家和道学家。虽出身贫贱,但才学高深,曾助越王勾践复国并吞了吴国后退隐经商,因三聚三散而成就了“商圣”之名。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范蠡西施泛舟图

范蠡出身贫寒,父母早亡,由哥嫂抚养成人。范蠡小时喜读书,抱负大,不喜耕作,众乡邻不齿。范蠡说:“你们怎么知道我的志向呢?”范蠡潜心钻研了姜太公的*事书籍《六韬》和《三略》。姜太公把大力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作为*事韬略的三宝,这一点范蠡特别推崇。后来范蠡无论是治家还是治国,姜太公的思想对其影响都很大。范蠡虽满腹经纶,但当时楚国*治黑暗,选拔官吏,非贵族阶层不得做官。范蠡空有文才而不被任用。报国无门,使得范蠡放浪形骸,做事办事不合时宜,作出的事情往往令人惊诧不已,疯疯癫癫,行为怪异,被誉为有名的“楚国狂人”,乡邻们喊他为“范疯子”。后来遇见文种始改其言行,并相约投奔了越国,成为越王勾践的左膀右臂。具体细节本文不再赘述,对范蠡感兴趣的朋友可查看《范蠡传》

华罗庚名言

华罗庚(.11.12—.6.12),出生于江苏常州金坛区。世界著名数学家。是中国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数学家之一,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少年时的华罗庚,贪玩好奇,作业潦草,有些功课常常不及格。读初二时,数学教师王维克批阅作业时,在华罗庚作业中涂涂改改的地方,敏锐的发现了他解题中不同寻常的思路。从此,王维克不断地鼓励华罗庚,使得华罗庚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初中毕业后,考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对数学的爱好与日俱增。而数学教师对他的“不正规”解题很反感,甚至当众指责他。华罗庚用他敏捷正确的演算,折服了教师和同学。

华罗庚故居-有标识牌那间

华罗庚的父亲是经营杂货店的小业主,由于经营惨淡,家境每况愈下。年,华罗庚初中毕业后,就读上海中华职业学校,但因拿不出学费而中途退学,回家帮助父亲料理杂货铺。但失学的华罗庚并没有因此放弃自己最大的嗜好--仍然沉迷于那些在外人看来及其枯燥乏味的数字和符号之中。常常对进门的顾客答非所问,时间一久,街坊邻居都喊他“罗呆子”。其父对这事很是生气,多次大发脾气也不管用,有好几次要将他的数学书给烧了,但是华罗庚却一个劲地死抱着书不放。其父虽然很是生气,也曾多方阻挠,却也挡不住其成为伟大数学家的决心。

华罗庚忘我演算数学题

县立初中的校长王维克看到华罗庚对数学如此痴迷,就让他在学校当一名庶务员。白天在学校里忙里忙外,夜晚,清理完小店帐目后,又一头钻进数学王国之中。春去秋来,坚持不懈,书越读越广,题也越解越多。他常挂在嘴边的是这样一句话:“所谓天才,就是靠坚持不断的努力。”他凭着坚持不懈的努力,刻苦自学,用5年时间自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然而,上天好像有意要考验这位学子。年冬,19岁的华罗庚得了可怕的伤寒,卧床半年多,命虽然保住了,但左腿胯关节骨膜粘连,成了僵硬的直脚,落下了终身残疾。

华罗庚与他的座右铭

年春,华罗庚在上海《科学》杂志上发表《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的论文,轰动了当时的数学界。同年,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多方打听得知华罗庚是金坛县立初中的一名庶务员,只有初中毕业学历,非常惊叹,立即邀请华罗庚到清华大学去工作。在这里,他得益于熊庆来、杨武之的指导,学术上得以长足进步。也是在这里,华罗庚自学了英、法、德文、日文,在国外杂志上发表了3篇论文。并逐渐树立起他在世界数学界的地位。

华罗庚的成就还有很多很多,在此就不一一述说了,各位有兴趣的可以自行查看。

莫言获诺贝尔奖

莫言,中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原名管谟业。年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大栏乡平安庄。

莫言旧居(未获诺奖前)

莫言的童年正值中国近代史上的“三年困难时期”,当时全国饿殍遍野,莫言曾在香港公开大学演讲时回忆道:“我们村里一天之内饿死了18人。”莫言小学时便经常偷看“闲书”,包括《封神演义》《三国演义》《水浒传》等。莫言在小学五年级时因“文化大革命”辍学,在农村劳动长达10年,主要从事农业,种高粱、种棉花、放牛、割草。在文革期间无书可看时,他甚至看《新华字典》,尤其喜欢字典里的生字。后来,莫言靠着《中国通史简编》这套书度过了文革岁月,接着又背着这套书走出家乡。

年的莫言旧居

年莫言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历任班长、保密员、图书管理员、教员、干事等职。在部队担任图书管理员的四年时间里,莫言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书籍,将图书馆里多册文学书籍全部看过。他也看过不少哲学和历史书籍,包括黑格尔的《逻辑学》、马克思的《资本论》等。年因《透明的红萝卜》而一举成名。年,在《人民文学》杂志发表中篇小说《红高粱家族》引起文坛极大轰动。年担任电影《红高粱》编剧,该片获得了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年凭借小说《蛙》获得茅盾文学奖。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莫言获诺奖后的旧居

《荀子劝学》: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一个人若没有潜心专研的心志,就不会有洞察一切的智慧;不能承担默默无闻的工作,就不会有显赫卓著的功绩。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孔子说:不要担心自己没有合适的位置来发挥作用,要担心自己有没有能力把与之相应的工作做好。不要担心没有人知道自己,要要求自己成为值得别人知道的人。”

悟道明事理,得道必成功

使徒保罗在《圣经提摩太后书》说:在富贵(大户)人家,不仅有金子制作的器具和银子制作的器具,也有木制的器具和泥土制作的器具;这其中确实有些是用在体面场合的,有些是用在不体面的场合的。因此,若有人愿意清除自身的卑贱行为(如抱怨、诽谤、贪婪、仇恨、懒惰、放纵情欲、怀疑、三心二意等),使自己成为圣洁,就必作主人手中合用的贵重器具,随时可以承担各样美善的事工。但这还不够,还要与那些存心正直且常与主人交流的人一同追求公义、诚信、仁愛、和平。(这一点,唐朝郭子仪是最好的典范,虽多次被剥夺兵权,但国家危难之时他仍然会应召而出,力挽狂澜,且不居功自傲,常与众人交好。因此,郭子仪历七朝而不倒,最后还被唐德宗尊称为“尚父”。后世评价郭子仪: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

道-跟主脚踪,与主同行

最后奉上一个关于国外名人的小故事——《卑微的伟人》:

一位黑人父亲带着儿子去参观梵高故居,儿子看到了梵高的小木床和裂了口的皮鞋。

儿子问父亲:“爸爸,难道梵高不是一位百万富翁吗?”

父亲说:“梵高是位穷人,他连妻子都没娶上。”

梵高最后居所-拉乌旅馆5h房间

后来,这位黑人父亲又带着儿子去了丹麦。他们去参观安徒生的故居,眼前是一栋破旧的阁楼。

儿子又十分困惑,他问父亲:“爸爸,安徒生不是生活在皇宫里吗?怎么他的故居却是这栋阁楼呢?”

父亲说:“安徒生是位鞋匠的儿子,他就生活在这里。”

安徒生矮小的故居安徒生故居正门

这位黑人父亲是一名水手,他每年往来于大西洋的各个港口,而他的儿子叫伊东布拉格,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位获普利策奖的黑人记者。这可是全球新闻类奖项中的最高荣誉啊!

几十年过去了,每当回忆童年,伊东布拉格就会说:“那个时候,我们家里非常穷,而且还是黑人,父母都靠卖苦力为生。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都认为像我们这样地位卑贱的黑人是根本不可能有什么出息的。可是自从父亲带着我去了梵高和安徒生的故居,我才认识到黑人本身并不卑贱,这两个人的经历让我知道:上帝没有看轻黑人。”

大道理:富有者并不一定伟大,贫穷者也并不一定卑贱。上帝是公平的,他把机会撤到每个人的面前,卑贱者同样拥有机会。

自有永有者说:“我知道我向你们所怀的意念,是赐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灾祸的意念,要叫你们末后有指望。你们要呼求我,祷告我,我就应允你们。你们寻求我,若专心寻求我,就必寻见。”——《圣经耶利米书》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