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无门槛读懂lt道德经gt简帛版 [复制链接]

1#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爲美也,惡已;皆知善,此其不善已矣。有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随也。是以圣人居亡爲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爲而弗恃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也,是以弗去也。

《道德经》通行本(王弼注本)如下: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教,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天下人都认知某种事物是美的,并因此形成美的观念时,(和美相对应的观念)丑就实际上已经同步形成了;都知道善的观念,这时与善相对应的不善的观念已经同步形成了。(名则)有无相生(有有才有无,无有何来无?有无故有有,无无何所有?下面几组相对待的词,亦同此论),(事则)难易相成、(物则)长短相形、(位则)高下相盈(盈,充满、多余,引申有骄傲自满义,位高者傲下)、(言则)音声相和、(行则)先后相随。

(圣人知道这种相对待的名词都是相辅相成、相互转化的)故而不主动干预而居于无为,实行无言的教化。在万物造作从其开始的时候就不干涉,就算有所施惠于万物也不恃为自己的恩德,就算有功劳也不自己居功。只有不居功,功才会永存。

1.此章主要在说“名”。“名”的本义就是字、词、句构成的语言,这些语言形成的概念都是相对而成的;而从“名”的引申义,如名声、荣誉等,也是相对的。圣人深察于此,故而主张“无为”、“不言”、“不恃”、“不居”。因为相对的都不永久,都是互相转化,只有绝对的才会“不去”,所以圣人对万物都是一种类似旁观的态度。

2.按现在科学的系统观,老子主张的圣人之道就是对这个系统不干预,不为系统注入新的能量,不得已时,就以最小的成本来影响系统的运行。就像人类运用引力弹弓效应给星际飞行器加速一样,以及打高尔夫球时的弹弓式挥杆,都是关键时或者临界点,施予一点点影响或者最小的成本,就能达到想要的效果。当然,圣人在这个物的系统里,达到了某种效果、取得了某种成功,这又影响了另一个人情世故系统,在这个人情系统里面,圣人也不会居功、不会求名,否则又破坏了这个人情的系统。这正是圣人应世的方法。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