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道德经第二章,老子的真正目的 [复制链接]

1#
知其荣,守其辱,何人能为呼?

帛书原文: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通矣);皆知善,訾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意(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声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昔而弗始也,为而弗之(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居,是以弗去。

[直译]

天下人都知道美为美,原本的美就会变得丑陋了。都知道善,那一定不善了。有和无的概念是一起出现的,难和易的概念是一起的出现的,长和短的概念是一起出现的,高和下的概念是一起出现的,音与声的概念是一起出现的,前和后的概念是一起出现的——这是永恒的。因此叫人用无为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万物成为过去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而不记录,成功而不自居。只要居功,就因此不能离去了。

第一段讲解: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通矣)

这段最大的争议就在这“已”字,有人把“已”译成了止,停止的意思。

天下人都知道美为美,就停止追求丑陋了,丑陋就消失了。这显然是牛头不对马嘴,如果是这样,老子就直接写天下皆知美就行了,何必再加“为美”呢?因为人的直觉本就在分美丑,人本就追求美而远离丑,所以不需要知道美为什么美。

“为美”是在人的直觉判断上衍生了“美”的概念。也就是说,我原本看见一个石头,觉得它很美,但我却说不出为什么美。当我能说出这个石头为什么美的时候,这个石头就变丑了。因为概念可以瞬息万变,当美的概念产生变化时,原本决定于我直觉的美就因为不符合美的概念而变丑了。从绝对单一的美,变成了美和丑相互转换的状态,这就是老子要反对的。

第二段讲解:皆知善,訾不善矣。

这段最大的争议还是在这个“矣”字,先来看看译成“已”,停止的意思,是怎样的。

天下人都知道善,那就会停止追求不善了,不善就消失了。这还是牛头不对马嘴,首先善是个概念,是脱离人的直觉的。这个“善”其实对应的是第一段的第二个“美”,都是表达形成直觉以外的概念。

人的直觉只有该做和不该做的,当人有了“善”这个概念时,所谓该做的就不是直觉所能决定的了,这个时候就是概念所决定哪些该做和那些不该做。

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这样的:天下人都知道该做的是善,那一定不善了。

为什么只要认识到善就不善了呢?因为原本该做的我们会无条件服从,一旦知道了这是善的,从而判断我们就该这样做,但这个善的概念会发生改变,原本直觉上该做的就会因为概念的变化变成了不该做的,如此就是不善。和直觉的美一样,从原本绝对单一的该做,变成了该做和不该做相互转换的状态,这也是老子要反对的。

第三段讲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意(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

这段我在直译中全部简化为一起出现,因为所谓的相生、相成、相形、……没有太多的意义,这里都是在说明,有和无,难和易、等等的概念的产生都会伴随一个相对的概念产生。

注意,老子的目的不是在说,这是世间的普遍性:我们要去接受它,没落了不要灰心,繁盛了不要自大,或许下一刻就会朝着相反的境地走去。

其实老子的目的不是这个,恰恰相反,老子认为这是荒唐的,这是世间纷乱的根本原因。脱离了单一的大道进入了一个反复无常的状态,这也是在回答前文第一、第二段所得出的那两个结果:恶已(矣)和不善矣。

老子是极力要解决这个问题的。

第四段讲解:是以声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昔而弗始也,为而弗之(志)也,成功而弗居也。

其实最后一段才是老子的目的,前面只是用辩证法得出了一个很坏的结论,所以他在最后提出了解决方法。

办法很简单,实施起来也很容易,基本上不需要什么外在条件。那就是叫人用无为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万物成为过去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而不记录,成功而不自居。

乍一看觉得莫名其妙,但只要看其表面意思就可以了,不要深想。接下来,我会把这段拆分成四个小节讲。

1、无为:没有多余的作为

怎么判断哪些是多余的作为呢?很简单,脱离绝对道体的作为都是多余的,人只要在绝对道体中停留就行了。就是像其他动物一样,没有美丑的观念,没有善恶的观念,所有的行为都是以直觉来判断。

2、不言之教:不用言语的方式施行教化

很多人都在这里走了斜径,认为不用言语就用心灵感应,把这句话给玄学化了,这是显然是在瞎扯。

其表面意思就是,人在教化子孙后代或者传授他人什么技能知识时,不用言语。当然此言语泛指我们现在的多种语言形式,包括文字语言、符号语言之类的表达。反正老子要表达的是:不用那些可以传达复杂信息和很多信息量的方式去教化。

3、万物昔而弗始也,为而弗之(志)也,成功而弗居也。

这第3小节是在讲述万物的普遍状态,而老子认为,人就应该处于这种状态。此万物应该是指人以外的一切生命,就是在老子眼中能活蹦乱跳,或者像植物一样可以生长的东西。

万物在成为过去的时候,面对着新生代是不会以自己为创始的。而人则会如此,会要求自己所生养的来回报自己,或者要求自己所创造的事物要牢牢把控住,因为自己是创始者。

万物在作为时是不会记录过程的,这也是所谓的没有多余的作为,一旦出现记录就是多余的作为,而人就是这样。

万物在成功后,不会居功,它们都只是在凭着自己的直觉在行动,没有任何功劳的概念,所以不会居功。就像工蚁,一切都是设定好的程序,为了种群的延续而辛劳,但却不会去居功或者向蚁后讨赏,因为那些都是他该做的,至于为什么该做,它完全不知。

4、夫唯居,是以弗去。

通行版是:夫唯弗居,是以弗去。只要不居功,就因此没什么可以失去的了。

通行版这里有个矛盾,因为要判断出不居功就要知道功劳的概念,一旦知道这个概念就与前文不符合了。前文是反对概念产生的,只要概念产生就会产生两种结果,一种是居功,另一种是不居功。当两种结果已经产生的时候,老子再去劝说应该选择不居功是没有作用的。就像善恶的概念产生后,然后再劝人向善,这完全是没有作用的,作恶的人一定会有。甚至那些坚持向善的人也有可能转念间变得邪恶,反正善恶会反复无常地变化没有定数。

所以我不采纳通行版,而是用帛书版来解释。

夫唯居:只要居功。

是以弗居:就因此不能离去了。

老子在前文给出解决方法后,在最后也给出了一个警告。

只要知道了居功,就有了功劳的概念,此时再想离去而不居功,是不可能的。

第二章完结撒花

结语:我几乎没有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讲解,不是我不想,毕竟那样可以加强理解。但是,我们的生活是反其道而行之的,也就是说我们是背离大道的,所以我并不能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讲解。

如果硬要我说,那你能做到用直觉来生活吗?你能消除你脑中已经形成的各种概念吗?你的行为能做到没有多余的作为吗?先不说各种娱乐,就单单不记录你就做不到!你养孩子能不以父母而自居去要求孩子讲孝心吗?你完成了一件丰功伟绩你会认为这是你该做的而没有功劳的概念吗?即使你不居功,但你还是产生了功劳的概念,你总有一天会居功的。

说到这里,已经很明显了。老子所倡导的都是反文明的,老子所倡导的都是文明发展的必要条件。我们身处于文明之中就不可能得道,甚至无法效仿道。

人类根本没有资格接近大道,人类选择的就是背离大道。所以我才说世人总是打着大道的旗号,教人背道而驰。

或许有人想从道德经中找到一些人生道理,然后从而走向人生巅峰,或者在为人处世上能得到一些助力。而这些人总是以为只要效仿大道就能做到这些,其实只是一厢情愿而已。

所以,要想走向人生巅峰和在为人处世上能得到一些助力,就背道而驰吧!把道德经(反)着看。

比如: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这个时候你就要去做下德之人,做上德者必然导致你眼中的失败。

比如:上善如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

这个时候你就不能去做这个上善,否则必然导致你眼中的失败。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