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从道德经中的五个名言,理解老子的不 [复制链接]

1#

老子《道德经》讲:“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就是说,大智慧者(圣人)只做事,不争夺名利地位。

《道德经》还讲:“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其争”。就是说,只做事而不争夺名利地位的人,别人无法与其相争。

老子

从上边的老子名言可以看出,不争是人生的高境界,是大智慧者的处世方式。

笔者在《道德经》中,挑选出五个代表老子“不争”思想的名言加以解释,帮助大家了解老子的“不争”思想。

一,《道德经》讲:“大智若愚”。因为大智者只做事,不想得名利地位,所以有才华也不向外显露,所以外表看起来很普通甚至愚笨。

人争夺名利地位的心理过于强烈,对利益过于贪心,容易导致事业失败。少争夺名利地位或不争夺的,才能成功。不争夺名利地位的,才是大智之人。

二,《道德经》讲:“圣人行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因为大智者(圣人)不争名利地位,所以生活中只做些普通的事,没有什么作为,这就是“无为”。因为大智者不想得到老师的地位,所以不用语言去教导别人,这就是“不言之教”。

没什么作为和不用语言去教导别人都表现出大智慧者(圣人)的“不争”思想

三,《道德经》讲:“上者,下知有之”。

意思是说,上等的领导因为不争名利地位,所以很少做事,没什么作为。下面人只知道有他这个人存在,并不知道他有什么功劳。

但没有作为的领导工作效果是最好的。因为他给下属以高度的信任,不干预下属的工作,让下属自主决定怎么干。下属感觉能完全发挥自己的能力,所以整个单位的工作效果是最好的。

正是因为上等的领导不追求名利地位,所以这个单位的工作才达到最好。由此看出“不争”的好处。

四,《道德经》讲:“上善若水”,上等的善就是像水那样。水总是从高处流向低处,居于低洼之地。居于低洼之地反映了水“不争”的思想。不争的,是上等的“善”。

一般人都是追求高地位,而水愿意处于低洼之地。愿意处于低洼之地的就是不争之人,不争之人有大智慧。庄子就是这样,他一生都过着贫穷的生活,国君请他去做相国,他却不去。他就是不争名利地位而很有智慧的典型例子。

五,《道德经》讲:“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就是说,国君治国的智巧过多或者狡诈会使国家陷入灾难。国君没有技巧,只用简单朴素的方法治国,国家才真正发展得好。

例如,在清朝末年,国家上层出现了摄*王载沣、北洋大臣袁世凯等多个权力集团互相争权,立宪派、革命派等各派明争暗斗,造成了国家的混乱和严重衰落。这是以智巧争权夺利造成国家混乱的典型例子。

汉朝初期的汉文帝刘恒,治国方法朴素又简单。他每天上朝都穿着黑色粗丝绸做的龙袍,穿久破洞以后打上补丁继续穿着上朝。每年春耕时,他都带领文武大臣到田里干七天农活。他的皇后在后宫也带头节俭。皇后为了节约布从来不穿拖地长裙。后宫中的窗帘帷帐全都不绣花,以节约成本。

汉文帝刘恒

在汉文帝朴素方法的治理下,国家得到了很快的发展。他在任的时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三大时期之一。这正是不以智巧治国,以简单朴素的方法治国,使国家兴盛起来的典型例子。

用简单朴素方法治理组织,在现代和将来也仍然是实用的。前台湾首富王永庆生活非常简朴,家里的一条毛巾用了接近20年。到外地视察公司时,每次都是住在公司的招待所。李嘉诚到90多岁时仍然住在年轻时买的别墅里,没有买过别的房子。美国股神巴菲特成为富豪后仍然习惯于平时收集优惠券,就餐付款时使用。

老子的简单朴素之人能成大业这个规律,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适用的。

不争是人生的高境界。只有自己心中的目标都实现了。对生活满足了,才能不再追求名利地位,达到老子讲的“不争”的境界。

#国学#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