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道德经第2章天下皆知美之所以美斯恶已 [复制链接]

1#

《道德经》第二章的全文如下: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如何理解这段经文内容呢?为了更好的理解这段经文,我们要将这段经文分为两个部分来理解,第一部分从天下皆知到前后相随。我们先来分析这一部分所讲的内容。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我们翻译为天下人都知道了美之为美的内涵,那么丑的内涵也同时的完成了。这是什么道理呢?举个例子来说,我们要举行一个选美活动,这个时候就需要为美制定一个标准,意思是说被选对象只要符合了这些标准就可以称为美。那么很显然,这些标准的反面就是丑的标准了。也就是说当我们为美制定标准时,同时也就为丑制定了标准。这其实也就是逻辑学里的肯定即否定。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人们都知道了善之为善的内涵,同时的不善的内涵也就确立下来。比如,当我们定义说孝敬父母是善,那么它的反面,即不孝教父母就是恶的定义了。这就是逻辑学里的肯定即否定。正因为有了肯定即否定的关系存在,当我们定义了美,同时也就定义了丑。当我们定义了善,同时也就定义了恶。当我们定义了有,同时也就定义了无。当我们定义了上,同时也就定义了下。这就是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前后相随的根据。

所以经文的第一部分提供了一个公理性的原则,而这个原则其实就是逻辑学里的肯定即否定。根据这一关系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说,天下的观念和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相互生成的。天下有美即有丑,有善即有恶,有难就有易。也可以说天下不可能只有美而没有丑,只有善而没有恶,只有难而没有易。也可以说天下没有美也没有丑,没有善也没有恶,没有难也没有易。这是一个普遍的关系,也可以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关系。可是这一关系与经文的第二部分内容有什么关联呢?我们接着考察下面的内容。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这段经文讲了圣人无为的具体内容。无为的内容究竟是什么呢?根据这段经文我们可以总结如下:万物作而我不欲加以宰制,生养万物但不将它视作我的私有之物,作为于万物但不恃有为而谋私利,对万物有功劳而不居。所以无为二字我们不能理解为不为,因为生丶为丶功这三个方面就代表了圣人对于万物的贡献与功劳,有贡献有功劳于万物就是有所为于万物,无为体现于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而不居。圣人只求奉献于万物而不索取于万物,不因为自己有功于万物而谋私利争地位。这才是无为。

老子讲上善若水,为什么认为上善若水呢?这是因为水滋养万物,所以水于万物有生丶有为丶有功。但是水却不因为自己对于万物有莫大功劳而争居万物之上,反而总是流下最低最洼处,居于万物不耻居之下位。这就是水于万物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而不居。所以老子讲的圣人无为就绝不是顺应万物之自然,而无所作为。

老子为什么要讲圣人无为?就是因为老子认为现实中的统治者都有为。老子讲的圣人既不智慧圣人,也不是道德圣人,而是人类社会最理想的统治者。为什么说现实中的统治者有为呢?是因为统治者们在功于万民的同时谋取私利,争居万物之上,称孤道寡,贪图权力与财富。因为自已于万民有贡献就要过奢靡的生活,收敛天下的财富与土地,据为己有。这就是统治者生而有,为而恃,功而居了。所以老子心目中理想统治者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而不居的。也就是无为。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圣人无为与前面所讲那个定理之间有什么必然联系。其实老子所讲的定理是他无为*治主张的逻辑根据。为什么呢?我们现在就将这其中的关联讲清楚。我们说*治家治理国家最根本的目标即是要谋求长治久安天下太平。但是老子却认为现实中统治者们实际所采取的*策都与这一根本目标相反。

比如,贵难得之货,收敛财富的*策。表面上看财富越多国家就会越富强,人民就会越富有。然而老子却有自己独立的观点,他认为,如果统治者带着头去争抢财货,就会引导百姓趋贵避贱,收敛财富。但是,社会资源却是有限的,当有些人因为占有了较多社会资源而成为富人的同时,那些不能占有或较少占有社会资源人便成为了穷人。富有成长的同时,贫穷也自然而然的产生了,所以,天下不可能只有富人而没有穷人。这就是我们前面所提到的那个定理。

这样一来,本来作为一个整体的社会却由于统治者的贵难得之货的*策而分化为富人与穷人两个相对立的阶级,从而在社会内部产生不可调合的矛盾。而且社会愈发展,两极分化的越严重,当贫穷与富有两者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合,社会组织便因为其内部矛盾而解体。贵难得之货的*策初衷虽然是谋求国家富强人民富有的目标,但却不可逆转导致社会体系内部不可调合的矛盾与对立,直至社会组织因其内部矛质而解体。这就是有为的必然宿命。通过这一分析,不难看出,老子所提出的那个定理是他无为主张的逻辑根据。所以,经文前后两部分以是以二字联结,是以也就是今天的所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