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道德经养身第二 [复制链接]

1#

《道德经》流传两千年,其中的社会变迁和文化曲解,早已经验证了老子说的“道可道,非恒道也,名可名,非恒名也。”而老子五千言在历史中也被更多的立场,宗教,观念等不同的因素所解读,呈现了众多的说法。

今天我们来看一看,第二章又是如何被误解的。有人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经典流传又怎能被轻易地放过?

《道德经》养身第二

《道德经》养身第二天下皆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故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这段文字在当代也有着不同的解读,更多的人理解中的解读是这样的:当所有人都知道美是什么样子,丑就诞生了,知道善是什么样子,恶就现形了。对比产生认知。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都是这样通过对比来显现。所以圣人用无为的态度处事,不用言语教育人,创造而不拥有,作为而不倚仗,成功了而不居功,因为不居功,所以功不会失去。

乍一看,没毛病,严格的按照文字解读。但是仔细深入思考一下,发现问题多多。这就是典型的望文生义和照本宣科的解读法。

我们来看,老子说“知美则恶”,没有说丑的事啊。那知道丑是怎么来的?今人因美和丑是反义词,所以给脑补上去的。老子说的是恶,那现在的理解,善的反义词是恶,可是老子又为什么说“知善则不善”,而没说恶呢?

此外,你说有无,长短,高下,前后,甚至美丑,因为对比产生尚能理解,那音声是什么*?也是反义词吗?貌似现在的理解也不是的吧?所以,这样的望文生义,肯定会产生巨大的歧义,把人的思想带到沟里去。

我们来说第一个歧义的产生,来自于对文字古今理解的不同。美之为今天的美丽的意思,是在后世形成的。而春秋时期美是与好相连的。美是非常好的意思。所以我们到今天也经常能看到美好,美意,这样的词语。同时也有人为修饰的意思,所以才有美化,美言这样的词语。所以单纯把美联想出丑来,是思维的狭隘表现。而善恶之别,也是后人理解附加的,春秋时期,“善”经常用于口语,表达的是一种形容和肯定的态度。比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君子非能也,善假于物也”等,还有一个类似于今天的口语普通话里的“好的”北方人口中的“行”河南人常说的“中”,周杰伦说的“哎呦,不错哦”。

看一下这段古文:楚有养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左右观者数千人,皆曰善射.有一夫立其旁,曰:“善,可教射矣.”看这里的善,两个善的意思,都并非是现在理解的善……跟恶相对的意思。前面的善射是指擅长于,夸他射箭的功夫太好了。后面的类似于夸奖赞叹说,哇塞,太棒了,你可以教我吗?

所以,老子这段文字,天下人知美则恶,知善则不善,讲的都是一个意思,叫做——物极必反。

世界要保持一个多样性,即使思想也是如此。任何一个想普世的价值观,最后造成的都是灾难。

而后面的六个词,有无相生讲的是道,难易相成讲的是事,长短相形讲的是物,高下相倾讲的是势,音声相和讲的是情,前后相随讲的是位。这一段在道家佛家都有一个词来表达,道家叫感应,佛家讲因果。有所感必有所应,种什么因得什么果。而上有所好,下必趋之,所以圣人不以自己的判断和喜好去干涉,不以说教去要求别人,做该做的事,用行动去改变和影响,从而实现德化之境。

创造而不以此为功,谓之生而不有。比如一个企业家,开创了企业而并不把他当成自己的私产。比如马云曾说过:“钱对我没有太大意义,那只是数字。财富是社会交给我们进行管理和使用的,最终也要用于社会。谁要是以为那钱是自己的,那他就开始要倒霉了”。这话就很有生而不有的境界。

不因为自己做了什么而要求别人反馈,叫做为而不恃。我们经常听到很多人,尤其是很多父母对孩子说,我这么做,我受了这么多苦,我这么努力等等,都是为了你呀。有没有发现,这样的说法并没有赢得感恩,换来的只是无尽的烦怨。自己不开心,别人也很头痛。

所谓圣人为因,凡人为果。因为觉得应该做去做,就是圣人,不会计较回报。为了回报去做的,最后大多都会生怨。因为欲壑难填,人都会得陇望蜀的。

而功成而弗居,夫为弗居,是以不去——这个解读就更加的误导人了。你不居功,功劳就不会失去?谁说的,历史泱泱几千年,被抢功篡功的例子少吗?老子又不傻,怎么会有这么幼稚的想法?我们之所以说圣人为因,正是因为圣人考虑事情跟凡人不一样。这个不去,并不是功劳在不在自己,而是自己不会因为这个功劳在不在自己而生烦怨。因为圣人的心不在结果上,他在考虑接下来他该做什么。春秋的范蠡,是非常有名的人物,辅佐勾践卧薪尝胆复国之后,带着西施飘散而去,行商天下,成为后世传颂的商圣陶朱公。

大明的刘伯温,也在朱元璋建立大明后,辞官归隐,远遁江湖。真正的圣人是为了理想而努力,功成则身退。因为有大功者,必有大权,甚至特权。很容易被特权所影响,昏了头脑,走到自己的理想的对立面去。

从西柏坡到北京,出发前毛主席曾说过一个进京赶考论。“敌人的武力不能打败我们,这一点已经得到了证实。可是腐败会成为糖衣炮弹。我们不能成为李自成。”

从大汉的推恩令,到大宋的杯酒释兵权,再到大明的血洗朝堂,都说明,人性的弱点永远都存在。那些曾经为了反压迫而反抗的为理想奋斗的人,一旦成功后,很容易成为他们曾经反抗的势力。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我一不小心就活成了我曾经鄙视的样子。

所以,不躺在曾经的功劳里享受特权,而是继续为新的理想而努力向前,这才是圣人该有的样子。

治国与修身,殊途同归,在这一章里,老子留给我们的智慧是/p>

物极必反,福祸相依。前途未卜,请君保重!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