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道德经中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对教 [复制链接]

1#
著名白癜风研究专家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502/6205102.html

据历史记载:

老子年轻时不但静思,而且好学,是一个知识渊博的好青年。

老子在老师商容耐心教授下,学问和知识上更是更上一层楼,面对人生和哲学中的困惑,老子总是寻根问底。

德国哲学家尼采曾这样评价老子以及他著的《道德经》,尼采曾说:

“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为什么德国哲学家尼采对老子的评价这么高呢?

因为老子在《道德经》中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这八个字,是这八个字影响到了德国哲学家尼采。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这八个字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二章,第二章全文是: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道德经》第二章中最精髓的八个字就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这八字解释也很简单是:

产生万物,养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这句话用现代文解释应该是:

生养了却不占有,帮助了他人却不以功高自居,即使成就了万物却不做他的主宰,这是“道”最高尚的品德。

因为老子“道”的这种高品质,所以“道”受人尊崇,“德”被人重视,就在于老子提出的对万物不加干涉,让万物顺任自然。

老子《道德的》中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这八个字,让我想到了著名的诗人纪伯伦写过一首哲理诗,这首诗的名字是《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我们共同阅读: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因为他们的灵*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象他们一样,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诗人纪伯伦写的这首诗,恰恰是反映了我们在教育孩子上出了问题,问题表现在: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庭中,家中的孩子逐渐成为父母理想的延续,父母将自己的理想强加于孩子身上,也不考虑孩子是否快乐,是否会有一个美好的童年。

还口口声声说:“我是为你好”,这句话成为对孩子一贯的借口,这份爱你是否想过是无私还是自私。

但做父母的是否想到过这句话:

我们要顺从自然,要知道落花有意,花落在地上给树提供养分,但是树从未有霸占让花停留在树上。

这也很好的诠释了树“生而不有”的大无私智慧。

我们的孩子,虽然是从母亲的肚子里生出来的,但并不全是属于母亲,孩子还是独立的。

所以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

“道”生成万物,“德”畜养万物,使万物成长、发展,使万物成熟结果,对万物爱养、保护。

现代的父母,都觉得自己的孩子肯定是自己的,这其实是违背了老子的道的本义。

卡尔威特在《卡尔威特的教育全书》中的第一节便提到:

孩子顺从上帝来到这个世界,作为上帝的子民,我的使命是,竭尽全力的让孩子健康成长,让他尺情的享受生活的乐趣,让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使他具备人性的美德和健康的体魄。

卡尔威特在这本书中,从未提到说孩子是他的,孩子一切都应听从父母的。

通过卡尔威特在这本我们要知道:

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是一种智慧,只有这样了做才能推动万物成长,这就是最深远的“道”。

老子《道德的》中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是教育当中最有效的、最无私的途径。

老子的智慧是自己后天努力的结果,他有时为了解开疑惑,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

虽然世事变幻、沧海桑田,但老子的思想在历史的天空仍是一道光。

遥想当年老子,他骑青牛、过函谷、西出流沙莫知所终,斯人虽然逝去已经两千多年了,但老子和他的《道德经》其深邃的哲学思想和睿智的处事之法,依然值得世人深思。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