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以经解经之道德经二,处无为之事,行不 [复制链接]

1#
北京哪家治白癜风的医院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第一章里,老子说为道是有方法的,只是这个方法非同一般很另类,不容易让人理解。他通过定义无与有的概念来认识大道,紧接着又在二,三章里提出了用“无为”的方法来为道。无与有以及二三章中的无为就是“道可道”的方法,就是“名可名”的内容。

所以《道德经》的第一、二、三章应该划分为一个大的段落,同属于上篇道经的重点。

原文第二章(传世版本):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一,关键句

这一章的重点句很好找,就是第句“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难点在于“是以”一词。

二,解析关键句

第句,字面意思大概就是圣人用不作为的方法来做事,用不说话的方法来教导百姓。似乎很容易理解但是请不要忽略了“是以”一词。这个词说明了、两句是属于因果的关系,如果我们不能从中总结出的话,那么我们的理解就是断章取义。因此我们还得通过解读来验证我们对于的理解是否有误。

第句解读:

美之所以为美是因为知晓什么是恶,善之所以为善是因为明白什么是不善。老子想要表达的是对事物理解的越深刻也就越能了解事物的构成。所以呢,道也分无有,事也有难易,物也有长短,倾缘于高下,和唱则有音声。

有无相生:有无同出而异名是道之用的不同阶段,但是有是生于无的,道生发万物必然经过先无后有的阶段。也可以说,万物的生发是无有共同作用的。

难易相成:事有难易之分,成一事必然要先易后难。

长短相形:物有长短,丈量一物也必然是先有短的认识才能分辨出长的存在。

高下相倾:高以下为基,离地越高就会越容易倾斜。想要高而正自然要在基础上做功夫。

音声相和:和唱自然也是先要有音的出现而后才有声的大小。

总结下来,第一句有两种含义:

①万物负阴而抱阳。事物都是由阴阳两个对立面构成的。

②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对事物的认识越深刻就越能明白它的构成,也就越容易发现其中的关键。

基于我们对第一句的理解会发现,对于关键句的解读似乎没什么问题:圣人不作为的方法做事可以成有为之果,圣人用不言语的教导可以成有言之益。那么这句话就如此理解了么?非也,还有第句没有解读呢。道作万物而弗始,弗有,弗恃,功成而弗居。老子在句中又再次强调了大道的弗始,弗有,弗恃,功成而弗居的这些玄德的特点。很明显是在提醒我们不要将第二句理解的那么简单。因此对于关键句的解读应该结合、两句。如此,我们对“无为”二字就要重新认识,无为是大道的无和人法道之为,是两个词。而不是想当然地没有作为的意思。

弗始,弗有,弗恃,功成而弗居说明了大道的无欲,无争,无名,无止的特性,这些特性都表现出了无的特点,同时有生于无,无是道作万物的关键。所以,“无为”准确的理解就是人——以道为师,法道而行。

三,解读第二章

基于以上的理解,对于第二章的译文就是:

所有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是因为知晓什么是恶,善之所以为善是因为明白什么是不善;所以呢,道也分无有,事也有难易,物也有长短,倾缘于高下,和唱则有音声。所以圣人处事以道为师,行道天下也默默无闻。大道无欲无求本于自然,因此作万物而不干涉万物,生万物也不占有万物,养育万物也不仗恃己力,成就了万物也不自居其功。正是大道不自居其功,所以万物都依附着大道。

《道德经》词典:一,无中生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