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老子道德经精华 [复制链接]

1#

老子为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相传,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历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道德经》,又名《老子》,因其内容分道经和德经而得名。基本上保留了老子本人的主要思想。

老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哲学体系。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运动规律。他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提出了有无、善恶、祸福、美丑、难易等一系列对立的概念。认为世界上事物变动不居,事物之间存在矛盾对立、相互依存、相生相克和互相转化的关系。提出要知常,无为而无不为,主张顺应自然,归真返朴。

老子《道德经》精华/p>

第一章:道(指天地万物的本原及其运动规律),可道,非常道(常道是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能够说出的就不是常道了);名,可名,非常名(可以叫得出的具体的名,就不是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因此,常常要通过“无”来观察道的内在机能,妙用、玄妙。);常有,欲以观其缴(常常要通过“有”来观察道演化成万物的外部表现,终极)。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由玄奥又进一步向玄奥演化,这是一切微妙变化的总大门)。

第二章: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听任万物兴起变化而不自认为是他给它们开始的。引导万物生长而不据为己有,推动万物发展而不自负,功业成就了也不居功)。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道象一个空虚无形的宏大容器,无边无际。运用起来,能吞吐无穷无尽的东西,无论怎样也不满溢。),渊兮,似万物之宗(它渊深莫测,好象是万事万物的老祖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在道那里,万物中存在的锋芒锐气消挫了,矛盾纠纷化解了,光彩揉和了,尘垢等同了)。湛兮,似或存(它深邃无形,好像没有而又实际存在)。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它好象还是天帝的祖先)。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对万物无所谓仁不仁,听任万物自生自灭,象对待刍狗一样);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圣人对百姓无所谓仁不仁,也象对待刍狗一样)。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风箱中空,但内涵无尽,越是抽动,产生出来的东西越多)。多言数穷,不如守中(顺应万物的自然)。

第七章: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第八章: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第九章:功成身退,天之道。

第十章: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第十一章: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因此,有了有,才构成有利条件,有了无,才能依之发挥作用)。

第十三章: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第十四章: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第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正因为不满盈,所以能在陈旧中完成创新)。

第十六章: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

第二十章: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只看重走“得道”这条大路)。

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大德的内容,就是一切都顺从道)。

第二十二章: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圣人坚守“道”,作为天下的模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第二十三章: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第二十四章: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第二十七章: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第二十八章: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第二十九章: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第三十章:物壮则老,是谓不道。

第三十二章: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当候王的人如果能守住道,万物会自动地服从)。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当初朴散而制成万物,才有名称,名称既然有了,那就要知道适可而止)。知止可以不殆。

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第三十四章: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第三十五章:执大象,天下往(谁如果掌握了大道,天下的人都向他投奔)。

第三十六章: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第三十八章:上德无为而无不为。

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第四十一章:夫唯道,善贷且成。

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第四十三章:知无为之有益。

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最完满的大成,好象欠欠缺缺,可是它的作用不衰不竭)。大盈若冲,其用不穷(最充实的盈满,好象虚虚空空,可是它的作用不尽不穷)。清静为天下正。

第四十六章: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第四十八章:无为而无不为。

第五十章:以其无死地(因为他没有把自己置于易受攻击的死地)。

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生养了万物却不据为己有。推动万物发展而不自恃己能,做万物的首长却不对它们宰制、压迫。这就是至上深厚的德)。

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天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原始。它就是天下万物的母亲,即淡化成万物的总根源)。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运用智慧的光,返归内在见小的明,不给自己留下灾殃,这就是修习常道)。

第五十三章: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假如我稍有知识,那么,走在大道上,唯一害怕的是走邪路)。

第五十四章: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胱;子孙以祭祀不辍(善于建树的,能做到牢不可拔,善于抱持的,能做到坚不可胱;世世代代遵循这一条,那么,子子孙孙的烟火就不会断绝)。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将这个道理贯彻于个人之身,他的德就纯真;贯彻于一家,他的德就传存;贯彻于一乡,他的德就扩展;贯彻于一国,他的德就丰盛;贯彻于天下,他的德就普及广被了)。

第五十五章: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第五十九章: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节用爱惜,就意味着及早准备,及早准备就意味着重视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积视积德就无往不胜,无所不胜就没有谁知道他力量的极限)。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不神。非其*不神,其神不伤人。

第六十二章: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第六十三章: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第六十四章: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第六十六章: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要想居于人民之上,必须用言词表示谦下。要想置身于人民的前头,必须把自己放在后头)。

第六十七章: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第六十八章: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第六十九章: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第七十章:言有宗,事有君(言论有宗旨,做事有根据)。

第七十三章: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第七十八章: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