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老子第二章功成弗居 [复制链接]

1#

一、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

二、原文释义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三、现代之应用

《金刚经》第三品“大乘正宗分”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佛家的“无相”和老子的“无为”有异曲同工之道,都是教化人不要以高低贵贱、外貌形态等条条框框区分对待,应该以平常心从一待之。而法家代表《韩非子·有度》“法不阿贵,绳不绕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同样讲的是万事万物不能有分别心,应一视同仁,才能从中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圣经》马太福音5章39节“只是我告诉你们,不要与恶人作对。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ButItellyou,Donotresistanevilperson.Ifsomeonestrikesyouontherightcheek,turntohimtheotheralso.”

但并不是要我们不要做任何事情,不付出努力,个人认为这里面有循序渐进的过程,一步一步才能达到,“放下屠刀,立定成佛”是因为知生命之珍贵、知刀之利刃、知杀戮之善恶,才能悟到灭度皮相而识善恶无相,进而达到菩萨境界。

因此,我们还是要做到从学识上“知美”不“为美”,从践行上“行之”不“言教”,从无为心态上“功成”不“自居”,这样才能经过三重境界认识自我、本我、超我。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