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曾被众文人诋毁的余秋雨,沉默多年,再次用 [复制链接]

1#

余秋雨思接千载,站在函谷关关隘,战火纷飞的春秋,狼烟四起。关内,一白发如雪、红颜素袍的老者,骑在青牛背上,施施而来,稍事停留之际,他淡然落笔,完成关尹喜布置的过关作文,那时,西风正紧,古道萧瑟。

这个老者就是老聃,这篇作文就是《道德经》,后人称为《老子》。

余秋雨显然读懂了老子的慎重和顾虑。他开篇写道,“第一章面临着特别的麻烦。因为老子知道,自己现在着手的,并不是一部普通的著作,而是一项开创性的精神构建。”这是余秋雨里程碑式新作《老子通译》的第一、二句,浓浓的典型的余秋雨式的语言风格和逻辑思维,完全有别于其他解读《老子》作品的晦涩和混乱,有了更多的老子自己的真实体验。

如同庄周梦蝶,余秋雨已经辨不清角色区别,他接着写道,“那么,一开头,就必须呈现主题和高度。但是,字又不能太多,他为自己定下的文字风格是诗化格言。”

在第二段里,余秋雨把他深厚的人文素养和高超的语言逻辑表现得淋漓尽致,最让“余粉”们读得过瘾。

《老子》第一章开篇明义,点出了主题“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然而“道”是什么呢?老子确确实实是没有说明,当然也说不明,不仅自己说不明,别人也说不明,现在说不明,未来甚至永远也说不明。所以余秋雨顺便调侃了一下老子,“这本是最不能跳过去的‘定义巨障’,却被老子用幽默的方式跳过了。”

说实话,读到这里,《老子通译》这本书的散文诗味道就出来了,满满的“余味”,而且余味无穷。虽然巨笔如椽,余秋雨却驾轻就熟,用我们熟悉的《文化苦旅icon》《霜冷长河》的细腻笔触,深入浅出地道出了老子的智慧。

《老子通译》最大的阅读魅力应该还不是余秋雨语言的辽阔,而是逻辑的递进,剥茧抽丝般的流畅和尽兴。

就举第二章来分析:余秋雨并没有一开始就老气横秋的翻译解读,他先列举了一些名家对《老子》第二章内容“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的五种解读,然后就自己中意的其中一种进行解读,从而利用“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刑,高下相盈(倾),音声相和,先后相随,恒也”过渡,后面在水到渠成的引出老子思想的郑重概括,“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成功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正是这种步步递进、拾级而上而又通俗流畅的通释,让这本书和其他类似的书旗帜鲜明地区别开来,没有丝毫的艰深晦涩之感,只有行云流水般的峰回路转。

这是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在余秋雨的角色换位解读下,《老子》原来可以这样平易近人,老子就是一个孤独地站在关隘上的睿智老人,忧国忧民而又无欲无求,老子思路的来龙去脉清晰了,老子的智慧有了现代的嵌入和温暖。

我冲动的以为,余秋雨在75岁高龄完成的《老子通译》重塑了另外一个经典,他在传承的同时更是在创造,这部作品超过同类作品太多太多。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让我有了叩拜的虔诚,于是我更珍惜,也更感恩,对余秋雨先生本人,也对《老子通译》。

希望这本书能够在你心灵留下不一样的地位。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