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老子智慧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 [复制链接]

1#

老子的《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多字,但简洁地总结出人和社会中的很多道理和规律,笔者今天解读道德经中的两条智慧。

一,《道德经》第十八章讲:“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意思是:道是宇宙原始最初的物质,后来逐渐演化出了仁义,仁义盛行以后,大道之人就很少了。到智慧演化出来的时候,有人用智慧去做好事,也会有人用智巧去欺骗别人获得利益,所以智慧产生的时候虚伪也会产生出来。

如果家庭关系很和顺,家里的孝和爱就会少,在六亲不和、冲突多的家庭,孝和爱会多一些。比如有的家庭父母得了重病卧床不起,家里生活的担子都落在了大儿子身上。大儿子一边辛苦工作赚钱养家,一边照顾重病的父母和弟妹,成了有名的的孝子。但大儿子一边辛苦赚钱,一边又要照顾父母和弟妹,是很累、很有怨言的,这样家庭里的矛盾往往也是很大的。只有在这样乱的家庭里能出现大孝子,在平安无事的家庭里因为不需要那么大的孝和爱,所以出不来这样的大孝子,所以老子讲”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也是一样,国家和平时是没有大忠臣的,只有国家混乱时,会有英雄站出来拯救国家、平定混乱,这时才出现大忠臣。象殷纣王手下的丞相比干,看到殷纣王荒淫无道国家混乱,冒着死的危险多次劝谏殷纣王,结果被殷纣王挖心刨肝,被誉为亘古第一忠臣。在蒙古大*灭南宋的时候,已经被罢免官职的文天祥为了拯救国家抗击蒙古*,变卖自己的所有家产,组织起5万人的部队保家卫国。兵败被蒙古*俘获后,他拒绝下跪,拒绝蒙古皇帝忽必烈许以高官厚禄的劝降,只求一死,结果英勇就义。春秋战国时期秦国进攻楚国时,楚国大臣屈原积极倡议抗击秦国侵略,但是受到谗臣的排挤和诽谤,结果被流放到外地。楚国被秦国所灭后,屈原悲愤交加,投汨罗江自尽,以表自己对国家的忠心。这些都是国家混乱时出现的著名忠臣,国家和平时根本出现不了这样的大忠臣。

二,《道德经》第二章讲:“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一节可以这样理解,语言中的概念都是在事物之间相互比较后形成的,比如说把爱护别人称为善,就把损害别人称为恶;把给人愉悦感觉的景象称为美,就把给人厌烦感觉的景象称为丑;把做简单的事情称为易,就把做复杂的事情称为难;把一厘米的长度称为短,就把一米的长度称为长;楼房中一楼称为下,二楼就称为上;把人前面的方向称为前,就把人后面的方向称为后。所有的这些概念都是相对而言的,相比较之后产生的。

美与丑

所以《道德经》这一节可以理解为:人们把有些事定为美,就会把与之对立的事定为丑,把有些事定为善,就会把与之对立的事定为恶,有有就会有无,有难就有易,有长就有短,有高就有低,有音就有声与它相和,有前就会有后。

善与恶

老子讲的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前与后,即是互相对立的,又是在社会中同时存在的,这体现了老子对立统一的思想。老子的”智慧演化出来时,会出现大的虚伪,六亲不和的家庭会有孝慈,国家混乱的时候有忠臣“的说法,体现了老子的辩证思想。

你对本文的观点是怎么看的?欢迎在下面留下你的看法。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