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赖辉东论语史鉴正确理解老子的愚民 [复制链接]

1#

第八篇第9章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此字初文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一只被刺伤的眼睛,表示由刺瞎一只眼睛的战俘充当奴隶。

后指平民、百姓。如《谷梁传·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

民也指未经教化的人,如《说文》:民,众萌也。

民也是氓的初文,如《广雅》:民,氓也。土著者曰民,外来者曰氓。

引申指大众的、非官方的、非*事的。也专指从事某种职业的人或某类人。如民间的、民事、民办等。

使:会意兼形声字,甲骨文像一个人手持猎叉打猎,小篆加上义符“人”,以突出人做事之意。

使的原义就是派人、差遣人做事,如《过秦论》:“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使也指运用、使用、放纵等,如“使贤任能”、“使脾气”等。

使也有让、致使等意,如“使人民群众满意”等。

使也有假如的意思,如王昌龄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由:象形字,像竹木编成的盛器,此意后用“椔”代替。

由后来延伸指原因、机缘、途径等意,如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由也延伸指听凭、顺从,如“信马由缰”、“听天由命”、“由着他去”等。

由也用作介词,可做引进凭据、依据的作用,如“由此可知”。进而延伸指自、从。如“由衷”、“由表及里”等。

知之:即智之,使他们智,教化他们的意思。

全文理解为:

百姓如果懂得了礼仪制度,就由着他们,如果他们还不懂礼仪制度,就教化他们。

关于本文的解读,可谓五花八门,历代先贤及近现代的大师专家们如杨伯峻、钱穆、李零等人,基本都理解为“老百姓,只要让他们照着我们的意思去做就行了,不要让他们明白他们在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

乍一听,感觉这哪里是出自孔子之口?感觉像是一个穷凶极恶的流氓地痞所说的话。似乎孔子主张搞“愚民”*策。

如果古人出于为统治阶级服务,故意曲解本文,虽然恶*,但也可以理解,问题是近现代还有人如此理解本文,实在让人匪夷所思。

一,本文被编在《论语》的第八篇第9章,该篇内容基本都是在讲“德*”、“德敎”,本文也不例外,内容离不开“德*”和“德敎”的范畴。

二,《论语》的内容往往是前后相邻的两章或者几章是有关联的,本章也一样,和前面一章内容有逻辑上的关联性,前一章的内容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其内容讲的是教化,那么,本章也应该是讲关于教化的内容。

三,孔子办私学,提倡“有教无类”、“志于道”、“学而优则仕”,作为一个教育家、万世师表,怎么可能有“愚民”思想呢?

四,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出“富之,敎之”,怎么可能在本文突然提出“不可使知之呢?”

五,解读《论语》要站在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中去寻找答案,孔子的思想核心就是“仁”,孔子不可能有“愚民”这个不仁不义的思想的。

结合前面一章的内容,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知道整句话的意思:诗书、礼、乐这三件事是教育民众的基础,一定要抓好。

如果人民掌握了诗书礼乐,就由着他们,否则,我们就要去教化他们,让他们知道和明白这些东西。”

由此可见,孔子的思想是多么伟大,一句“由着他们”,体现了不要过多地干预百姓生活的思想,有点道家的味道。教化百姓,是孔子一贯的主张。

老子的“愚民”思想

先秦典籍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我们要正确解读它们,不然我们会误入歧途,比如《论语》、《道德经》,几千年来,很多内容都被人曲解,误导了很多人。

《道德经》是老子的著作,全文五千字,所以也叫《五千言》,解读《道德经》首先一定要先正确解读开篇的内容,因为开篇内容就像是开启《道德经》的钥匙。

《道德经》的开篇第一句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很多人,包括一些先贤、大师都把它理解为:“道是不能说的,能说的道就不是道。”

就像一句“天机不可泄露”一样,这让很多不能正确理解“道”的人拿来当遮羞布、挡箭牌。

也有人把这句话句读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样理解似乎有点哲理性,但无法和下文形成逻辑上的关联性。

其实,这句话是老子为读者留下的“使用说明”。意为:“这里说的‘大道’,是万事万物发展的总规律!不是通常说的那种如妇道、孝道等‘小道’!这里的一些名词,也不是你们通常理解的那个意思。”

比如《道德经》里的“有”和“无”,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拥有、失去等意,而是:“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所以,要正确理解《道德经》,不能用我们通常的名词解释来对应它。比如《道德经》第三章中说:“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在这里老子认为,要让老百姓“虚心”、“弱志”、“无知无欲”,还要让“智者不敢为”。

《道德经》第六十五章更是赤裸裸地说:“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这和儒家提出的要“明德”、“明智”、“志于道”等背道而驰。

老子认为,对待老百姓的最好方法就是“愚之”。那么难道我国最早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要提倡愚民*治吗?

愚民*治是一种*治统治方式,愚民*治就是要使老百姓在思想、文化、道德水平等各个方面都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这样才方便统治者维持稳定的统治。

那么老子说的“虚其心”、“弱其志”、“使民无知无欲”,到底要怎么理解呢?其实,这里的“虚”、“弱”、“无知”等名词都是“非常名”。

《道德经》第十六章还提到:“致虚极”,第四十一章说:“弱者道之用”。

所谓“虚其心”,是指让百姓的心灵开阔宁静,去除忧虑、烦恼与私欲。所谓“弱其志”,是指让百姓的意志坚韧,因为老子认为柔弱胜刚强!

如《道德经》第七十八章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所说的“智”,指的是伪诈的心智,老子所说的“愚”,指的是淳朴自然,心胸开阔,没有贪欲。

联系前后文,可知,老子的意思是要让百姓保持淳朴自然,无欲无求,去除伪诈的心智。

老子所处的春秋战国时代,天下大乱,争斗不休。老子看到正是由于那些聪明人,智巧日生、伪诈百出,想方设法的欺骗别人,才造成了天下贫富不均,百姓受到奴役,如牛马一样辛苦。

正如《道德经》第五十七章所说:“人多伎巧,奇物滋起”,奇物就是邪物,老子认为人的技术智巧越多,带来的邪恶事物也就越多。

由此可见,老子是“反科学”的,科学似乎能给人类带来方便,但同时也让人徒增烦恼,人类并不因此而带来长久的快乐。

老子的《道德经》发端于*帝的《自然经》,所以老子的学说也叫“*老”学说,老子希望社会能回到*帝时代,也就是原始社会末期。

*帝时代,统治者行的是“帝道”,人们视诡诈为耻辱,人民生活简单朴素,不需要用很多脑子来对付别人,统治者只是一个象征,不过多地干预百姓的生活,所谓“上如标枝,民如野鹿”。

因此老子提出:“不尚贤”,不要推崇那些聪明人,“使民无知无欲”,要让所有人都去除伪诈智巧,“愚之”,让百姓回复淳朴善良,这样才能达到平等的理想社会。

老子还提出:“上德不德”,不要搞道德评比,《道德经》第十八章指出:“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当需要道德评比的时候,说明社会已经没有道德了。

《道德经》第四十八章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意为:人学的知识越多,人的欲望与纷扰也就越多,离道就越远。而求道则会一天天地减少机诈智巧,最终达到无为的境界。

可见“无知无欲”的思想并不是专门要让百姓无知,而是提倡包括统治者一起,活得简单一点,糊涂一点。

例如《道德经》第二章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德经》第三章说:“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认为最好的统治方法是“无为”。什么是“无为”呢?就是统治者不要认为自己比百姓聪明,不要强作妄为,对百姓指手画脚,而是要让百姓们顺其自然。

又如五十七章说:“我无欲,而民自朴”,统治者要带头“无为”,老百姓自然就回归于淳朴了。

因此,老子宣扬的并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愚民思想,他不仅要让百姓“无知无欲”,还要让统治者“无为无欲”,最终让全社会的人都活得越来越简单、快乐。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