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47帛书老子第三章不上贤,使民不争 [复制链接]

1#

今本《道德经》不要再看了,现在开始跟我读帛书《老子》吧,每天6分钟,读最纯正的《老子》

小伙伴们早上好!今天在解读帛书《老子》之前,先声明一个问题,就是,请不要把我解读的《老子》理解为众多解读者中的其中一个而已。我跟所有过往解读《道德经》的不同在于,他们所解读的原文就是错的。据我研究统计,错误多达处之多(要知道《老子》一共也才个字),明白我在后面罗列两个版本是什么用途了吧。口说无凭,我罗列出来给大家看。

提示词:[论道]对立统一辩证关系[论德]圣人之德善恶世界观方法论[治国]无为

不上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xiàn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

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恒使民无知zhī无欲也使夫知zhī不敢

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老君当年在写《德道经》的时候,可是没有分章节的。分章节是后来人干的,还不偏不倚的分出了一个九九八十一章,寓意九九归一。虽说是后来人分的,但那也是春秋时候的人了。不过分出章节也没啥不好,至少可以分段逐字逐句的解读,因为《老子》的信息量实在是太大,不这样解读小伙伴们还真受不了啊。顺便说一下,有道友跟我反映,说我写的难懂,能不能再通俗一点,我试试看,请大家及时给我反馈,这里先行谢过了!

上面一章提出了“无为”的论点,这是老子学说中很重要的一个观点,小伙伴们如果能掌握了,可以获得巨大的智慧与圆融。这一章就是具体论述如何做到“无为”的,再预报一下,论述“无为”的可不止这一章哦,一直到13章,全都是论述“无为”的,老子会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来论述为什么要无为,如何做到无为。

本章是从欲望上论述为什么“无为”,如何“无为”,老君不是禁欲主义者,正常的需求不叫欲,凡所求超过正常需要,合理需求的,那就叫欲。所以说,老子不禁欲,老子只是让人不要过度追求那些超过正常需要的那部分不必要的欲望。

当大官、发大财、拥美女、驾豪车……人啊,这一辈子,所有的聪明才智全都用到这上面了。但是,老君认为,这就是世道不古的根源所在。宇宙产生,直到已知人类文明纪元产生,一直是“无欲”的绝对客观世界。自从有了人,也就开始有了欲望。

在“无欲”的世界里,世界按照自然本然的规律在运行的好好的,那么请问,在“有欲”的世界中,世界的规律改变了吗?没有,也不可能改变。但人的无望几乎无穷无尽,小到一口美食,大到要称霸世界。

很多人都误认为老君是崇尚愚民的,我认为您大概误会老君了,这个问题我们以后再讲。“不上贤”的“贤”,应该被理解为“尊崇;器重;胜过;超过”。当然这只是一种描述,具体可以理解为权力、地位、名誉和胜利欲。

不上贤使民不争(权力欲、名誉欲、胜利欲)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物质欲、占有欲、贪生欲)

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情色欲、饮食欲、享乐欲)

不推崇权利、名誉、地位、胜利者,使百姓不相互争夺;不以物质占有和奇货为贵,使人不偷盗;不展示色情和饮食宴乐之饕餮,民众的心就不会狂乱。老子所讲的这些,全都是指超出正常需要的才是欲望,这一点很重要。正常合理的追求不会产生“争”、“盗”和“乱”。一旦人的内心,起了(超出合理需求)“欲望”,就必然会渗透到他的行为中,这就是老子讲的“有欲”的状态。为了实现(超出合理需求)“欲望”必然会表现出,为自己捞取,为自己占有,要表现自己,要胜利,要强大。必然会表现出“有为”的状态。“无为”必须先做到“无欲”,这就是老子“无欲”到“无为”的逻辑关系。

要如何做到让“民”(也包括领导人本身,“不言之教”)做到“无欲”“无为”呢?就是要让人“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和“无知无欲”的内因来实现了。“虚其心”、“弱其志”说的是同一件事,心是虚的,没有多余的欲念、多余的念想;“实其腹”是说肚子是饱的(引申为获得应该获得的合理需求);“强其骨”是加强本性,加强的人格修养和意志力来支撑。除了有极高修为的圣贤,一般人难免不产生多余的欲望,这就需要用(外在)道德规范以及刑罚来约束,所以要“使夫知不敢”。

元*公望《富春山居图》局部

一直维持着一个不知道、也没欲念,再加上道德和刑罚的约束,其结果是我“弗为而已”,于是(国家)就可以实现大治。……国家大治……?是的,你没看错,《老子》就是一部帝王之学,《老子》的产生就是给帝王将相读的。嘘!小声点,就当我啥也没说啊。

难免穿凿形声,竞逐新意,乱真越理之嫌。粗有发明,附诸其末。

1、把“贤”解释为尊崇;器重。

2、吧“实其腹”引申为满足基本需求

3、不把“使夫知不敢”的“知”理解为“智”

4、把“弗”理解为带有主观意愿的否定

5、“弱其志”与“強其骨”说的是一件事,两个方面

本章帛書《老子》與王本《道德經》不同計18字

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則无不治矣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可参考的解释,如无注明,则出自《汉语大词典》

上】1.位置在高处。2.指物体的上部。3.上位;社会的最高层。第页。高也。东汉·许慎《说文》

贤】4.尊崇;器重。5.胜过;超过。第页

争】1.争夺;夺取。2.争斗;对抗。3.竞争;较量。第页

见】1.现」的古字。显现;显露。第页

盗】1.偷窃;劫掠。2.引申为用不正当的手段谋取。5.谗佞的人。6.指欺世惑众的人。12.

篡夺。第页

欲】1.贪欲;情欲。2.欲望;愿望。4.贪求。第页

治】1.治理;统治。2.*绩。5.作;为。第页

虚】1.空无所有。与「实」相对。21.道教语。指无欲无为的思想境界。第页

志】1.意志;感情。2.志向;志愿。3.向慕;有志于。第页

骨】7.引申指在总体中起主要作用或基本作用的成分。9.指质地;素质。10.指实质,内里。11.指人的骨相或气质。12.指本性,性格。13.指心神,心意。16.比喻内心深处。第页

夫】1.代词。表示第三人称。他;它;他们。第页

知】1.晓得,了解。5.知觉;省悟。15.欲望,欲求。参见「知诱」。第页

已】1.停止。2.完毕。第页

45帛书《老子》第一章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46帛书《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也,恶已

转载请注明出处,如用于商业盈利目的必将追究法律责任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