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003道德经章解第3章无为,究竟应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价格 http://www.bdfyy999.com/

03.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二章重在明如何用道的世界观价值观去界定物事,即如何面对客观。

本章则重在明如何用道的世界观人生观去界定人事,即如何立身处事。

这一章很容易被解读为老子这人,非常为统治者考虑,劝导老百姓都成为治下的老实人,温顺的羔羊,配一只牧羊犬就可以度过寒冬。那么是这样吗?老子有愚民思想吗?很显然不是的,这一点在《道德经》末尾关于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系统时,我们会继续分辨。

在《道德经》中,其阐述的对象,所谓圣人,愚人,都是顺道而为的人。君臣民,都是同样顺道而为的人,此三者没有本质区别。这一章阐述了在拥有许多人的系统中,吃瓜的我,和没有本质区别的种瓜的你,都应该如何处事。

吃瓜的我生活在遵循道理运行的人类系统中,系统没有特别被表彰的牛人,没有钻石*金之类闪闪发光不买就结不了婚的东西,没有特别诱惑我,使我感觉生活不平的非生活必需品,如价值俩月工资但下一次水就会报废的HM服饰,没有,所以大家都买不到。这样的环境中,老子认为我会活得很舒心。

种瓜的你,被称为圣人,在理想的系统中如何调配资源呢?你引导吃瓜的人们实现了上一段,进而实现了下一段:

让他们的精神状态空明,让他们肚子吃得饱饱的,让他们的人生的目标远离攀比,强大他们内心的定力。让吃瓜的人们没有太多投机取巧的想法,没有太多超出现实的欲求,使系统中所谓的聪明的人们用不上他们取巧的方法。

细细琢磨,如果做到了这,则整个系统中吃瓜的人和种瓜的人还有人么区别吗?文景之治中,汉文帝想给日常居住的宫殿修个阳台都自我否决掉。

这就是老子的理想系统。其延续了以下核心观点:顺道行事,就会消除分别心攀比心,让系统的力量集中在最适合的地方,因为名声,华而无用的珍藏,无谓的欲望,都在徒增系统的消耗而无任何益处。

这一章最后一句,老子第一次提出了无为。老子说:“为无为,则无不治”,字面意思是,做无为的事,就没有治理不好的。但这样,还是解释不了“无为”,究竟如何为。

这一章出现的好几个词组,无知,无欲,无为,基本已成了辞典中具备固定含义的词组,也即,它们都被“名”,如果要尝试提出一点新看法,是很使人头疼的事,但头疼也还是要深入琢磨一下。

在第一章中,已经探讨了有和无的问题,也探讨了有和无对应的“物”与“理”的情况。我们已经知道:当我们面对“名”的抽象的理时,应该从无的角度去理解,以考察其机理内涵;当我们面对“名”的形象的物时,应该从有的角度去理解,以考察其用途边界。

那么“知”“欲”“为”,究竟是什么?既然配上了无这个前缀,同样按第一章的推导,那就是站在系统之外的旁观之知,旁观之欲,旁观之为。旁观,就是带着道的思维去考察一个概念的抽象的“理”。

知的理是什么?欲的理是什么?为的理是什么?后文老子零星给出了答案:

知,就是大智若愚,就是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欲,就是我有三宝,一曰慈,一曰俭,一曰不敢为天下先。

为,就是无为而无不为。

搞清楚了这三个问题,才可以做到顺道之知,顺道之欲,顺道之为。如此,系统中的吃瓜人不会迷,系统中的种瓜人也不会迷——圣人和民,没有什么不同,他们都在按同样的规则遵守着道理处事。

无知,就是立足于道之无的“知”,就是视具体的“名”顺着道之理搞清楚的的内涵和外延。知不是越多越好,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提纲挈领的东西指导,认知越多只会偏离大道越远。为学做学问需要每天增长见识,就是格物,为道增长智慧则需要每天减少见识,就是致知。等到损无可损,就是把书越读越薄了,就是离大道近了,就是已经明悟了如何用道的世界观方法论去界定认知推导一切事物。故历史上回到家的人们,认为空明是一种大幸福。

无欲,就是视具体的“名”顺着道之理,搞清楚是否是自己所需。欲望太多不是好事,华服利剑,春天登台都是让人冷眼旁观的东西。但没有欲望也不是好事,基本的物质生活必须要有,出门需要行李,过日子要吃饱饭,故而“知足者富”“知足之足,常足也”。

无为,就是立足于道之无的“为”,就是视具体的“名”,顺着道之理搞清楚如何去行事。《道德经》的后文说到很多事:打仗的时候即使赢了也要按丧礼去办;古之王者自称孤家寡人,因为赢则盈,月满则亏,大盛之时就是开始走向衰弱之日,必须保留一点,如此等等,都是按道之理行事,都是无为。

原创文章,请勿转载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