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老子真的提倡愚民政治吗道德经中说要让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白癜风的医院哪家最好 https://yyk.99.com.cn/fengtai/68389/jingyan-392913.html

一直以来流传着一种说法: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倡愚民*治,要让老百姓保持无知状态,这样才利于君主的统治。这种说法的依据是《道德经》第三章中说: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在这里老子认为,要让老百姓“虚心”、“弱志”、“无知无欲”,要让“智者不敢为”。

《道德经》第六十五章更是赤裸裸地说: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老子认为,对待老百姓的最好方法就是“愚之”。看起来老子提倡的确实是愚民*治无疑了。那么真相到底是什么呢,我国最早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真的提倡愚民*治吗?当然不是。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是愚民*治呢?愚民*治是一种*治统治方式,在这种统治形式下,一切提高被统治阶级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的做法都是不被统治阶级接受的。也就是说,愚民*治就是要使老百姓在思想、文化、道德水平等各个方面都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这样才方便统治者维持稳定的统治。

那么老子说的“虚其心”、“弱其志”、“使民无知无欲”,是让老百姓的思想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上吗?并非如此,因为在老子的哲学中,“虚”、“弱”、“无知”等词都是正面的、积极的、肯定的词汇。比如《道德经》第十六章说:“致虚极”,第四十一章说:“弱者道之用”,都是极其正面的意义。可以说老子正是要提升老百姓的思想水平与境界!

所谓“虚其心”,是指让百姓的心灵开阔宁静,去除忧虑与私欲。所谓“弱其志”,是指让百姓的意志坚韧,因为老子认为柔弱胜刚强!如《道德经》第七十八章说: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所说的“知”,指的是伪诈的心智,老子所说的“愚”,指的是淳朴自然。老子的意思是要让百姓保持淳朴自然,去除伪诈的心智,难道说有什么不对吗?

老子所处的春秋战国时代,天下大乱,争斗不休。老子看到正是由于那些聪明人智巧日生、伪诈百出,想方设法的欺骗别人,才造成了天下贫富不均,百姓受到奴役,如牛马一样辛苦。正如《道德经》第五十七章所说:“人多伎巧,奇物滋起”,奇物就是邪物,老子认为人的技术智巧越多,带来的邪恶事物也就越多。

因此老子提出的对策是:“不尚贤”,不要推崇那些聪明人,“使民无知无欲”,要让所有人都去除伪诈智巧,“愚之”,让百姓回复淳朴善良,这样才能达到平等的理想社会。

所以《道德经》第四十八章说: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学的知识越多,人的欲望与纷扰也就越多,离道就越远。而求道则会一天天地减少机诈智巧,最终达到无为的境界。

可见“无知无欲”是《道德经》中一贯所提倡的,并不是专门要让百姓无知,怎么能说是愚民呢?

《道德经》不仅对百姓是这么要求的,对于统治者同样是这么要求的,可以说是一视同仁。真正的愚民*治是让百姓无知,而让统治者有智,与《道德经》的思想是相反的。

例如《道德经》第二章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德经》第三章说:“为无为,则无不治。”认为最好的统治方法是“无为”。什么是“无为”呢?就是统治者不要认为自己比百姓聪明,不要强作妄为,对百姓指手画脚,而是要让百姓们顺其自然。可见“无为”和“无知”就是一体两面,没有实质区别。

《道德经》要让百姓无欲,也要求统治者无欲,如五十七章说:“我无欲,而民自朴”,统治者无欲,老百姓自然就回归于淳朴了。

因此,老子宣扬的并不是愚民思想,他不仅要让百姓“无知无欲”,还要让统治者“无为无欲”,这与真正的愚民*治是完全不同的。

我是梦露居士,为你解读国学经典。欢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