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张朋悟道道德经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 [复制链接]

1#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地方的圣人可以理解为有智慧的人。“无为”《论语》上是这样写的:“无为而治者,其为舜与?夫何为哉?何以言之,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描述的是,舜是一个无为而治之人,他治理天下的时候,往往就是让自己恭恭敬敬的坐在自己该坐的位置上,做自己该做的事情,给天下臣民做一个表率。这也是孔子所讲的“修身以静,修身以安人,修身以安天下”。

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读《论语》“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才知道,要想把事情做好,首先就是要严格的要求自己,无为的前提是无不为,对己要有所为,才能做到对外而无所为。无为是对外来讲的,对外我们要无为,要顺着万事万物的客观规律而行。比如一个孩子想睡觉,我们就要做一个递枕头的动作,不要在孩子想睡觉的时候,还逼着他写作业,做为家长对孩子的无为而治,就是首先要认同与接受孩子的成长规律、生活规律,顺势而为。

要做到无为而治是非常不容易的,无为的前提首先要约束住我们这颗浮躁的心,约束住家长动不动就拿出所谓的家长权威来掌控孩子,否则的话,做为成年人的家长是没有资格谈无为的。

此处的无为而治其实与《易经》乾卦的初爻“潜龙勿用”是相通的,“潜龙勿用”并不是让你什么都不做,“乐则行至,忧则违之”。*治清明的时候就出来做事,*治不清明的时候就修身养性,蓄精养锐以待时机,这是对无为而治相对正确的理解。无为的前提是无不为,对内要有所为,对外要无所为。

所以有智慧的人会发现事物都会有两面性、甚至多面性,做事的时候“处无为之事”,严格管住自己浮躁的心,顺应万事万物的客观规律而行。因为他们知道,万事万物最少有两面性,甚至多面性,一个事物无论我们怎么看,都看不清楚它的全面,有时候说话太多可能会有失偏颇,因为说话的时候往往是以个人的观点为主的,主观性太强了。所以圣人做事的时候只管做表率,身教而非言教,多做少说,甚至只做不说。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成就万物,道生养万物,道给万物提供生存的所有条件而不居功,而不会把这些万物占为己有。懂道之人,懂得自然规律的人,当自己成就了一件事,帮助了一个人,也不会把这件事,把这个人,把这件工作,把这个单位变成自己的私有财产,就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即便自己有了某些作为,也不会恃才傲物,“功成弗居”就是当下所说的“打下江山以后,不要天天躺在这个功劳簿上睡大觉”,不能目中无人,目空一切。

《道德经》的第二章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我们看问题要全面。“对也是错的,错也是对的”,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