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道德经第三章正本清源无为而治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最佳医院 https://yyk.99.com.cn/fengtai/68389/jingyan-392913.html

人是善和恶、本真和私欲的结合。欲望之中,名利为最。圣人参透自然和人心,治理天下时力求正本清源,杜绝争名夺利,注重安定民心。在圣人治理下,民众内心清净,衣食足用,争心不起,筋骨强壮,不思巧诈,不生贪欲,平静地过着各自的生活。

灵山秀水神仙洞府

不尚贤,使民不争①;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②;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③。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④。常使民无知无欲⑤,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不敢为也⑥。

为无为,则无不治⑦。

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重用有名无实的伪贤之人,杜绝民众追逐虚名的争心。这句话写“名”,下句话写“利”。尚,通“上”,以…为上,授予显爵高位,尊崇而重用之意。贤,名词,本指贤能之人,这里指有名无实、沽名钓誉的伪善之人。争,争夺(虚名)。

②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抬高稀有物品的售价,避免民众实施盗窃抢夺的行为。上句写“名”,本句写“利”。贵,以…为贵,凭借稀有的物品,囤积居奇,以求厚利。盗,盗抢(厚利)的行为。《尚书旅獒》:“不贵异物、贱用物”。

③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避免诱发民众欲望的事物出现,以免民心扰动。见,读作“xiàn”,出现。可欲,可以激发民众欲望的事物。人性的弱点,见好则生爱,有爱则生欲,有欲不得则苦,有苦不释则心乱,因此要避免可能激发民众欲望的事物出现,以免民心扰动。

④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因此,有道德的圣人治理天下时,民众私欲不生,三餐足食,争心消散,体魄强壮。虚其心,指清除民众内心的欲望,使其内心虚静;实其腹,指民众衣食足用,没有生存的忧虑;弱其志,指民众没有争心,安于现状;强其骨,指民众筋骨强壮,可以劳作。

⑤常使民无知无欲:总是让民众没有巧诈的伪智,没有强烈的私欲。知,通“智”,智慧,这里指巧诈的伪智。欲,欲望,这里指强烈的私欲。

⑥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使那些心存巧诈的伪智之人不敢有所行动。夫,助词。智者,有智慧的人,这里指有巧诈念头的人。

⑦为无为,则无不治:按照无为而治的理念治理国家,就没有国家治理不好的。第一个“为”,读作“wèi”,指施行(某种治国方略);第二个“为”,名词,读作“wéi”,指作为。无为,是顺任自然,不轻易作为,确属必要时方有所作为,不乱作为。

不重用有名无实的伪贤之人,杜绝民众追逐虚名的争心;不抬高稀有物品的售价,避免民众盗窃抢夺的行为;不让可以诱发民众欲望的物品出现,以免民心扰动。

因此,有道德的圣人在治理国家时,民众私欲不生,衣食足用,争心消散,体魄强健。总是让民众不思巧诈,不生私欲。那些有巧诈念头的伪智之人,也不敢有所行动。

按照无为而治的理念来治理国家,就没有国家治理不好的。

道化生天地,化育了天地间万事万物和人。老子把人看得极其重要,认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因此,人是天地间最重要的生命。

那么,人究竟是什么?人是天地之间最为重要的精灵,蕴含着天地的精华,包含着天和地、阴和阳、男和女、善和恶、肉体和灵*、本真和私欲。人的灵*,有世俗的私欲,也有超脱世俗的本真。私欲如乌云,本真如日月。世俗之人,欲望遮天蔽日,让人丧失本真;修心之人,可以拨云见天,明如日月。欲望之中,名利为最,争名夺利,为人之常,以致民心扰动难安。

圣人参透了自然和民心,深知社会动乱的根源是争心和贪欲,因此力求正本清源:不重用有名无实的伪贤之人,则民众不争名;不抬高稀有物品的价格,则民众不盗抢;不让民众看到引发贪欲的物品,则民心不乱。

从圣人治理的效果来看,民众的内心虚静了,衣食足用了,争心消散了,筋骨强壮了,没有了巧诈的念头,没有了贪求的私欲。心存巧诈的伪智之人,也不敢有所行动,担心受到惩罚,“民不畏威,则大威至”,巧诈的念头在自我克制之下,也就逐步消散了。因此,民众“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平静地过着各自的生活,从此天下太平,实现了大治。

1.老子今注今译.陈鼓应注译.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03重印)

2.老子道德经注校释.(魏)王弼注.楼宇烈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2(.6重印)

3.康熙字典(最新整理本).(清)陈廷敬,张玉书等.北京:中国书店.年6月第1版.

云鹤于天心阁

戊戌年乙丑月丁卯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