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道德经第十章人性最高的五大境界,你知 [复制链接]

1#

上期回顾

在《道德经》第九章里我们学习了老子“功成身退”的长保之道。人不可能一生碌碌无为,在你收获满满之时。请记住老子的教诲,不自满、不骄傲、不炫耀、不贪欲。把握好度,懂得适可而止,在成就了功名之后,就应当退“盈”,这才是长保之道。

《道德经》第十章

原文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译文

精神和形体合一,能不分离吗?聚结精气以致柔和温顺,能像婴儿的无欲状态吗?

清除杂念而深入观察心灵,能没有瑕疵吗?爱民治国能遵行自然无为的规律吗?

感官与外界的对立变化相接触,能宁静吧?明白四达,能不用心机吗?

让万事万物生长繁殖,产生万物、养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作万物之长而不主宰他们,这就叫做“玄德”。

悟之所得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老子强调“精神与形体同在”,换而言之就是不分心。

现在的社会,充满了太多的诱惑,特别是来自于互联网的诱惑。所以想全身心的去完成一件事,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我想大多数人都深有体会,我们经常用“走神、开小差...”等的词汇来形容这样的状态。但这样的状态往往会影响到我们做事的效率以及质量,长久这样或许会给你带来一种恐慌焦虑,甚至是一种不自信的情绪。

互联网从无到有,人类也以读书赏花为乐变成了现在的低头族,一边做事一边看手机,一边走路一边看手机。如果此时有人说一句“你能不能专心一点”,你或许还会回一句“这并不影响我啊”。甚至将这种行为视为“大脑可多窗口同时运作”的一种光荣。

如果你能规划好时间,将娱乐的时间与学习、工作的时间分开。心神一致的去做其中的一件事,不受其他事情或事物的干扰,将“抱一”做到极致。这样你既能学好、做好;也能更开心的娱乐。(抱一:意为*魄合而为一,二者合一即合于道;也解释为身体与精神合一。)

精神合一会给你带来意向不到的结果,就比如王羲之学习书法并不断练习,最终成了史上闻名的书圣;医圣张仲景生活在中国历史上极为动荡的时代——东汉末年,当时百姓受到了瘟疫的摧残,是张仲景潜心研究,不断的丰富自己的经验,最终制止了瘟疫的残害,写成了一部在中国医史上影响巨大的古典医著——《伤寒杂病论》。

心神合一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对待事物的态度,你对事物的态度是几分,也决定着你得到几分的结果。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聚结精气在古代就是为了修身练气,是道家的修身之法。讲究的是内外兼修,通过简单的静坐,去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老子在这里提倡的是要通过静心气柔,放松身心,让生命回归原始状态。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道德经》第五章的观点“无为之治”。爱民治国就应该顺应其的自然发展,不去偏爱,干预他们。才是最好的治国之道。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天门在这里有多种说法,一说是指人的感官;二说是指兴衰之乱的根源;三说是指自然之理;四说是指人的心神出入即意念和感官的配合。而开阖是指动静、变化和运动。

我个人比较倾向于第四种说法,意念与感官的配合在不断的运动着,如何让你的意念与你的感官是统一运动的,最终都能归于“雌”(雌在这里是宁静的意思),这大概就又回到了心神合一的说法了。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四达指的是古、今、天、地,意为一切领域都能明达通晓。

要想通晓四达,能不“无知”吗?老子的无知并非没有知识,而是要勤学苦练、博学多才,只有自己去学习了,你才能知晓更多。

“无知”在这里翻译为“用心机”。并非是我们现在的心机深重之类的贬义词,而是一个知识渊博的人,要懂得守住自己的本知,不自以为是。虽然不能像圣人一般无私,但也不能像小人一般贪婪妄为。

以上五句话,其实是相互关联的。五个反问句,涵盖了人性最高的五大境界:至纯、至洁、至柔、至弱;摒除杂质,自我反省;无私奉献,无为而治;动静相宜,心神合一;无知无欲通达四方。

本章的最后一句“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讲述的是何为玄德,译文解释为“让万事万物生长繁殖,产生万物、养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作万物之长而不主宰他们,这就叫做“玄德”。”

而这里的玄德其实也是与第一句中的“抱一”相呼应的。有人说,玄德的境界其实也就是抱一的境界;玄德的境界就是合道的境界。带着大无畏的奉献精神。是一种“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已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的责任感与自豪感。

以上言论仅为个人理解所得,如有建议,可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