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鬼才郭嘉纷坛乱世算无遗策,直击本质外还精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控制 http://m.39.net/news/a_5848906.html

三国时代,谋士众多,论起民间的知名度,诸葛亮排第一应该是没问题的,这要归功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鲁迅先生曾说,罗老先生”状诸葛之智而近妖“,比如赤壁之战时筑七星坛借东风,这确实不是寻常人能干的事。

相对而言,郭嘉的知名度就远远不如诸葛亮了。这一方面固然是因为《三国演义》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郭嘉38岁时即英年早逝,施展拳脚的时间远远比不上诸葛亮。但是两人在才智上都属于顶尖人才,郭嘉的能力并不在诸葛亮之下,甚至可以说略胜一筹。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诸葛亮尚有街亭之失,六出祁山而无功。郭嘉在世时,算无遗策,可谓平生未尝一败。如果要进行简单粗暴的比较,郭嘉能力更强,可是有史实支撑的。

郭嘉是否堪称曹操首席谋士,其实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毕竟,曹操手下谋士众多,个个都有过人之处,史书上也并没有一个曹营谋士地位排行榜。但是,曹操非常器重郭嘉,郭嘉在曹操心中的份量极重,这点是无需怀疑的。

一、乱世*才:看问题习惯直击本质

诸葛亮在《前出师表》里教导刘禅不要“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一个人为什么会进退失据,言行不当?根本原因在于不能洞察问题的本质,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从而处于茫然状态。在史料中梳理关于郭嘉事迹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到郭嘉在取舍进退、纵横捭阖之间,都体现了直击事物本质的目光和思维模式。

1.选择重于努力,正确的选择是成功的一半

郭嘉第一次出山,是去投奔袁绍。袁绍家世显赫,兵多将广,从表面上看,是值得投靠的好老板。但郭嘉不为表面现象所迷惑,他直击本质,看中的是老板的性格模式和思维方式。

他和袁绍短暂相处之后,就对袁绍作出了自己的评价:”多端寡要,好谋无决。”这是说袁绍考虑问题的时候方方面面都要考虑,但抓不住重点;喜欢想点子,却没有决断。

不会抓重点和没有决断实际上是有因果关系的:因为不知道重点在哪里,所以就下不了决断。性格弱点源于思维上的缺陷,一个在思维方式上有重大欠缺的老板,必然终将走向失败。

2.十胜十败论:股市博弈的选股标准

郭嘉首次出山没有找到理想的老板,回老家待了几年,后来才在荀彧的引荐下投奔曹操。郭嘉为什么抛弃强大的袁绍选择相对弱小的曹操?关于这个,《三国志.郭嘉传》的裴注部分引用了一个著名的十胜十败论。

在郭嘉眼中,曹操在道、义、治、度、谋、德、仁、明、文、武等十个方面完胜袁绍。选势力就是选老板,选老板要看老板是否具备成大业的素质。股市博弈的选股标准,从来不是股票当前的价格高低,追高杀跌只是散户行为。郭嘉如果炒股,对于这种行为那肯定是不屑一顾的。

3.由点及面:把握本质才能系统思考

刘备投奔曹操的时候,有人说刘备是人杰,不会久居人下,劝说曹操把刘备杀了。郭嘉从这件事可能带来的恶果出发,劝曹操别这么干:“除一人之患而沮四海之望,安危之机,不可不察。”您想把事业做大,靠的是人才。把刘备杀了容易,但是别人还敢过来投奔您吗?所以这件事不可行。

战国时代,燕昭王千金市骨重用郭隗,修筑*金台,结果招揽到乐毅这样的大才,打得齐国几乎亡国。个人力量太渺小,成大业者必须广延人才,这是本质要求。从这样的本质出发,刘备自然不能杀。

郭嘉的意思是刘备不能杀,但也不能放,因为他自然知道刘备有英雄志。曹操没有完全理解郭嘉的意思,导致刘备蛟龙入海,这个不是郭嘉的错。

二、算无遗策的*才是怎么炼成的

郭嘉为曹操出谋划策,料事精准,算无遗策,这种能力半缘天赋半缘书。天赋部分我们只能仰望,读书部分也许可以效仿。

1、郭嘉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

曹操征讨徐州的刘备时,很多人担心河北的袁绍从背后捅刀子,郭嘉基于对袁绍的了解,认为袁绍“性迟而多疑,来必不速。备新起,众心未附,急击之必败”:根据对袁绍性格模式的分析,袁绍即使要来也不快,刘备立足未稳容易收拾,完全可以打个时间差。

官渡之战时,曹袁两*在前线对峙,有消息说江东孙策将袭许都。郭嘉认为孙策好勇,轻而无备,必死于刺客之手。郭嘉断定孙策终被刺杀,难点在于对时间的把握,郭嘉为何如此笃定孙策短期内就会被杀?我们可以稍微换个思路:假如许贡门客的刺杀行动是在曹*间谍的策划下实施的呢?料敌精准,借刀杀人,这就是顶级谋士的作风。

征乌丸时,有人担心刘表会派刘备趁虚偷袭许都。郭嘉认为刘表只是个“座谈客”,驾驭不了刘备:“重任之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能用。”重用刘备,恐怕无法节制;不重用刘备,他也不会替刘表出力。

2、郭嘉拥有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袁绍败亡后,袁氏二子袁潭和袁尚还在领兵顽抗。曹*欲乘胜追击,一举荡平河北。郭嘉深知袁氏二子有矛盾,就向曹操建议撤兵。他说:”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袁氏二子谁也不服谁,身边各有一帮支持者,我们进攻,他们必定联合;倒不如我们撤退,让他们自己打起来,等他们两败俱伤时,我们再进击,这样就省事多了。

《三国演义》里有一回,回目就叫“郭嘉遗计定辽东”,说的是曹操采纳郭嘉临终前的计策,静等辽东太守公孙康把袁绍儿子袁尚和袁熙的人头送来,从而彻底灭掉袁氏的残余势力。这件事,根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实际上是曹操自己的主意。罗贯中采用移花接木的手法,把曹操的主意安到郭嘉身上,不过思路是一样的,都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高招,都源于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3、郭嘉精通《道德经》的无为心法

老子所著《道德经》成书于春秋时代,书中思想,两千多年来一直熠熠生辉。在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前,西汉初年的统治者,实际上推崇的就是*老之术。

兵家源于道家。作为东汉末智谋型人才,郭嘉肯定熟读《道德经》,并且深通《道德经》中的无为心法:“无为而无不为。”无为不是不作为,无为实际上是一种借力的行为,是一种高明的作为。道家无为心法在*事上的应用就是《孙子兵法》中说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郭嘉关于消灭袁氏残余势力的应对方案,说明他善于借力,精通道家无为心法。

三、学习《道德经》可以帮助我们学会借力

在中华传世文化宝藏中,《易经》号称群经之首,《道德经》只是《易经》的读后感,这个论断或许不够精确全面,但也有一定的依据。《易经》讲阴阳变化相生,《道德经》的思想有一个极其显著的特征,那就是阴阳互化的辩证思维。

《道德经》第一章就提出”无“和”有“这一组辩证相对的概念,实际上就是《易经》中的阴阳。第二章具体阐述阴阳互化的辩证思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在后续章节中,辩证思维进一步延伸,试举几例:

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将欲取之,必固予之。江海之所以为百谷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学习《道德经》,重点在于学习其中的辩证思维,懂得阴阳转化。”无为而无不为“,要想有所作为,必须学会无为,静待花开。无为本质上是一种借力的行为,我们可以借助的外部力量不外乎下述几种:

1.借助环境的力量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目的就是要选择一个适合孩子成长的环境。环境对人或者文明形态具备根本性的塑造作用。为什么是亚欧大陆的文明征服美洲的印第安文明而不是相反?《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这本名著探讨了此类问题,提出了下述论断:欧亚大陆沿纬度方向的横向结构有利于技术的交流和传播,美洲大陆与纬度相交的纵向结构,会对农业交流形成一种因为气候而导致的环境阻碍,所以两个大陆的文明发展程度差异巨大,这就是环境导致的结果。

2.借助时间的力量

20年前在北上广深购置一套房产,在今天可以增值十倍甚至二三十倍。利用闲钱进行稳健的长期投资,可以利用时间的力量,分润社会的财富分配。要充分利用时间的力量,必须是长线投资。多读书积累知识,多做事积累经验,智力上的投资,则最为根本。

3.借助发展的力量

十九世纪末,伦敦人还在普遍使用马车。由于马车的大规模使用,带来了大街上马粪成灾的问题。这个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的治理,一直到汽车逐渐取代马车,马粪问题自然随之消失。小偷的慢慢消失,不在于警察如何加强打击力度,而在于支付宝的广泛使用而导致的现金消失。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生产力的根本变革会带来社会形态的巨大变化。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社会形态改变之后,附着其上的问题就会自然消失。

4.借助他人的力量

”自助者,天助之。“这句话更多的是强调一种自立自强的人生态度,在现代社会,万事不求人实际上是微观形式的闭关锁国,适当的求助其实是一种社交技巧。据说美国开国无勋富兰克林就很善于利用求助这种社交技巧,他曾经向屡次为难自己的某议员借书,与之交流读书心得,竟然润物细无声地改变该议员对自己的敌对态度。人性深处,都渴望得到别人的重视和认同。适当地向别人求助,不就是重视别人的表现吗?当然,这种求助不可以导致别人产生麻烦,并且需要适当地进行及时回馈,这是基本原则,否则将事与愿违。

结语:

”郭嘉不死,卧龙不出“,郭嘉逝世那一年(公元年),诸葛亮刚好出山。学术明星易中天教授曾经在《百家讲坛》对这两个人进行了一翻比较,可以看出两个人的相同点还是蛮多的。毛主席很喜欢郭嘉这个历史人物,曾经号召**高级领导干部都去读《三国志.郭嘉传》。读郭嘉是为了学郭嘉,学郭嘉就要学习他的多谋善断,学习郭嘉看问题直击本质的思维方式和善于借力的道家无为心法。本文尝试用经史互参的方法,以裴注《三国志.郭嘉传》和《道德经》为主要参考资料,进行细致严谨但颇个性化的解读,希望对你有所启发。如果您脑中的某根弦被文中的某些字句拔动了,那这篇文章就有了价值。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