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老子的这 [复制链接]

1#

老子的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四十七章:“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这句话,也是《道德经》中最有争议的内容之一,因为老子的这个说法,太违背常理了!

在我们大家的生活经验中,要了解一件事情,总要深入到这件事物之中才行,任何知识的掌握也要通过学习,决不可能坐在家中就能知天下事的,也不可能不学就能掌握知识的。

老子的这句话却说,不用出门就能知道天下事,不用观察就能够明白道理。

这,岂不是太不科学了!

于是,历朝历代的人们,既有对老子的这句话提出严重质疑的,也有替老子百般辩解,从而对这句话作出各种各样解释的。

在历史上最早讲解《道德经》的,莫过于战国末期的法家人物韩非子了,韩非子的《喻老》:“空窍者,神明之户牖也。耳目竭于声色,精神竭于外貌,故中无主。中无主则祸福虽如丘山,无从识之。故曰:“不出于户,可以知天下;不窥于牖,可以知天道。”此言神明之不离其实也。”

韩非子认为,只要精神不外驰,达到神明内守,就可以坐在家中知天下了。

只可惜,这样的说法肯定是不对的!因为即使有人做到了“神明不离其实”的精神内守,也不可能坐在家中就能把什么道理知识都不学而知,更何况普天之下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精神内守呢?

河上公注:“圣人不出户以知天下者,以己身知人身,以己家知人家,所以见天下也。”

河上公的说法,也是经不起推敲的,因为每一个人、每一户人家、每一个国家的具体情况,都是不一样的,在每一件事情上都由己及人地推测他人,岂不是太主观了?

当代文化名人南怀瑾先生,在《老子他说》中对这句话解释为:“能够知天下事,是有智慧的人,智慧到了最高处,就是真正的神通;神通并不是稀奇的事,而是真实智慧的成就。一个智慧真正成就了的人,不必出门,就会知道天下的事”、“比如,一个真正修养到达无为清净的人,那就是神而通之的境界……坐在房间里,甚至于坐在山洞里,或者在空谷的地方,宁静地神凝气聚的时候,没有物质的障碍,没有房子的障碍,也没有山河大地的障碍,这时假使看天体的星球,自己在定静中就看得非常清楚,而且不会受风雨气候的阻碍。”

南怀瑾先生直接了当地把老子的这句话解释为神通,只要有了神通,坐在家中看外星球的事都不在话下,那当然就可以“知天下”、“见天道”了。

按照南怀瑾的说法,只有先有了神通,才能“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如果没有神通,那恐怕就难于“知天下”和“见天道”了。

那不禁要请问南怀瑾先生,既然“天下”和“天道”需要依靠神通才能看到,而你自己以前也说过,神通需要修道才能得到,那你在没有见到天道之前,又凭什么来修道?不修道又哪来的神通?没有神通又怎么能见到天道?

通过上面几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古往今来的文人学者们,他们对《道德经》的理解,都落在了“为什么不出户能够知天下”这个问题的巢臼中不能自拔。

那么,老子的这句话到底该如何理解呢?“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的真正念义,又是什么呢?

要真正读懂老子的这句话,我们不能单看《道德经》的这一章,而应该联系上下文一起来理解。

我们先看《道德经》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知足之为足,恒足矣。”

再看第四十七章:“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然后看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恒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根据马王堆帛书甲乙本、西汉竹书等出土文献,以及战国韩非子所引的《老子》,各版本的文字意思基本一致,故可以确定老子的原文即是如此。

《道德经》第四十六章,讲的是可欲、不知足、欲得都属于无道,无道就是不好,有道才能得到好处。

《道德经》第四十八章,讲的是学了道,才能达到无为而无不为。

如果,我们把这三章意思连贯起来,就可以非常清楚地明白老子这三个章节的思路:做人必须要有道——见天道——有了道才能无不为。

所以,《道德经》第四十七章的重点,无疑就是“见天道!”

再从《道德经》第四十七章的语法结构来看,“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是两个并列的句子,而并列的句子中往往后面一句才是重点,所以可以肯定,老子第四十七章的重点就是“见天道”!

那么,天道又是什么呢?这即是道家文化的关键点,也是整部《道德经》的核心所在。

《老子》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根据最为古老的郭店楚简、马王堆帛书甲乙本,去除了“周行而不殆”一句,其他意思则与西汉竹书及各传世本完全一致。

《道德经》告诉我们,在天地万物产生之前,就已经有一个东西先存在了,这个东西是先天地生的,这个东西生了宇宙天地,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天地万物,都是这个东西所生的,而且这个东西不是单一的,而是混合而成的,或者说是混元的,所以才能生出各种各样的万事万物,这个东西的形体是虚无飘渺的,他独自存在于天地万物之外而不会改变,这个东西就是天地万物之母,我们不知道他到底叫什么名字,就给他取个名字叫作道,又因为这个道的形状和作用都非常大,所以再勉强给他取个名字叫作大。

由此可见,道是存在于天地之前的,是先天的!道自身的形体是虚无飘渺无形无状的,道对天地万物的作用是能生万物生生不息的。

因此,我们就能够从万事万物的生生不息中,领悟到道的存在。

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人物,就是看到了草木树林,在经过了日月运行四季变换之后,都会有所生长;也看到了一棵树,只要有合适的土壤、阳光、水份就会长大,既不是有人去拉大,也不是有人去吹大,而是树木自己就会长大。

这就说明了,在万事万物的背后,还有一股生生不息的力量,这股生生不息的力量就是道的作用,又由于这股生生不息的力量是隐藏在万事万物的背后的,是无形无状的,所以说道的形体是虚无飘渺又无形无状的。

尤其重要的是,宇宙天地万事万物都是道所生的,所以说道是先天地生的,是先天的!

老子之所以能够对天道有这样的领悟和理解,并不是老子出门走了多远,也不是老子窥了多少窗牖,而是通过对天地万物种种变化的归纳总结,通过对种种现象规律的一层又一层的抽象综合,最终领悟到了这个先于宇宙天地而存在的道!

《老子》说的“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就是指不需要推开窗户,也不需要走出多远,而是完全可以坐在家中,运用归纳总结抽象综合的思维模式,通过对天地万物的归纳总结,从而抽象出在天地万物的背后,还有一个先天的道。

当然,所谓的知天下,是指万事万物的总体变化发展状况,而不是对各类事物的细节都有了解,因为像老子这样的道家人物,在日常的生活中,肯定会对日月运行四季变换等情况,有着相当的观察和了解,然后对这些现象进行归纳总结,再在归纳总结的基础上进行抽象逻辑推理,才能领悟到道的存在。

综上所述,要领悟天道,并不需要什么神通,也不需要太多太深的学问知识,任何人只要有着对宇宙天地及万事事物的常规了解,能够运用归纳总结抽象综合的思维模式,就可以领悟到这个虚无缥缈的天道了。

所以说,只要看看万事万物的总体变化发展,就能够知道万事万物都在生生不息之中,这就是知天下;只要坐在家里,对万事万物为什么都在生生不息的原因,进行反方向的抽象推理,就可以领悟到天道的存在了,这就是“见天道”。

“知天下”与“见天道”,就是先知天下后见天道,是层层深入的关系。

如果不用归纳总结抽象综合的思维模式,而是想从具体的山水草木中去寻找天道,那肯定是跑得最远都找不到的,这就是“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老子就是这样不出门而知天道的,虽然天道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老子却能把天道清楚地描述出来,还能够依照天道达到“无为而无不为”,这就是“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道比宇宙时空的形成还要早,所以才是“先天地生”、“可以为天地母”,作为先天本体的道,是不可以理解为客观规律或自然规律,凡是把道解释为规律的,肯定是错误的!

总的来说,只要通过《道德经》的第二十五章,理解了什么才是真正的道,也就可以很好地理解老子“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这句话了。

在重大自然灾害面前,更要正确理解老子《道德经》中的道家文化

老子是如何从天地万物中领悟到道的?可见老子的境界和智慧有多高

《道德经》的道,是不是自然规律?道与自然规律的关系又是什么

梁启超也会看不懂李商隐的《圣女祠》?用了道家的智慧就能看懂!

#道德经#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