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道德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老 [复制链接]

1#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恐怕是《道德经》最扎心的一句话了。

给人的感觉,天地就像一对狠心的父母,对生养的骨肉不管不顾,哪有个父母的样儿?

可是,更扎心的还在后边呢!接下来一句“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拿人不当人,这就是“圣人”?

其实,这两句话以及整个第五章,对我们理解《道德经》很重要,可以说是打开《道德经》密码的一把钥匙。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对这句话,一般的理解是:天地生养万物,无所偏私。因为事物都是相对的,有“好”就有“恶”,有“仁”就有“不仁”,所以天地无所偏私,顺其自然,万物才能各安其命,得到更好的发展。

至于圣人,在《道德经》里并不是指具体的人,伏羲*帝尧舜禹汤通通的不是。所谓“圣人”,是体察天道行事的理想人格的化身。

既然天地“不仁”,圣人自然也“不仁”。

这样的理解并没错,也符合《道德经》的辩证法,但是还不够深刻,没有还原老子的真实意思。

在这一章里,老子其实已经提出了关于世界观、人生观的一系列核心问题,比西方哲学之父苏格拉底要早几百年。

刍狗是什么?刍狗是用草扎成的狗,古代的一种祭祀用品,祭祀结束就被丢弃,任人践踏。

老子为什么一定要拿刍狗打比方,而不是别的呢?

不要以为这例子是随便举的,古人写书可没那么随便,何况是老子?

当年迈的老子手执刀笔,在竹片上费力地刻下“刍狗”这两个字时,他到底在想些什么呢?

他很可能在想:世界存在的目的是什么?人类存在的目的又是什么?目的实现之后,人类是不是也会像刍狗一样被抛弃呢?

这个问题,圣人答不出来。

那老子的答案呢?

其实,老子也没有答案,所以他接着说:“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所谓“橐籥”,也就是风箱,今天在某些农村人家的厨房还能看到。风箱靠气囊吸入新的空气,再通过竹管排出去,吸入、排出、再吸入、再排出……如此循环往复,永不枯竭,生生不息,从而让火越烧越旺。

老子以风箱来比拟宇宙,以及宇宙间万事万物的生生灭灭。

在老子看来,宇宙和风箱一样,一定有自己的目的,但这个目的是什么,没有人知道。

所以老子在说这句话时,用的是一种模糊的、猜测的语气,发现了吗?

既然人类对宇宙的目的一无所知,那么人生在世,该抱有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老子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多言,是诉诸智力的一种表现。老子认为,人的智力只限于认识感官世界,而限于感官世界的人生是肤浅的,是偏离道的。人应该反躬自省,向灵*深处寻找生命的价值,这就是求道的过程。

正如苏格拉底以提问的方式开启了整个西方文明一样,作为伟大的东方智者,老子也在《道德经》里提出了许多超越常识的问题,并以隽永的语言写下了自己的感悟,注意:不是答案!

这就是《道德经》能够启迪智慧,流行几千年依然常读常新的原因罢!

以上是我读《道德经》的一点感悟,您怎么看,欢迎评论、转发!

往期文章:

中国最顶级的智慧:老子的水、庄子的树、*谷子的门

《道德经》:人生不可违背的三条天规,诚心践行,富贵可期!

《道德经》:“上善若水”,善是怎样的善,水是怎样的水?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