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刘先银经典点说邓伟龙的老子不尚贤辨 [复制链接]

1#

刘先银经典点说:邓伟龙的老子“不尚贤”辨

邓伟龙的老子“不尚贤”辨:历史上老子因其提倡“不尚贤”进而被误读为反智、“愚民”甚至主张倒退的代名词。因而对老子“不尚贤”的辨析,不仅可以正确评价老子是否反智、“愚民”和主张倒退,而且也可深入认识对以“道”、“自己而然”、“无为”为主要范畴的哲学观。事实上,老子“不尚贤”的观点,是其从“道”而来的、“自己而然”、“无为”的哲学观在社会治理层面的*治观或执*观的具体反映。

刘先银评论:邓教授演讲,宏观探道,引经据典,妙趣横生;微观求真,旁征博引,博学多识。10月25日,老子“小国寡民”辨,邓伟龙教授引经据典归纳出八种情况,其中老子的生态文明的社会治理的设想和途径有时代价值:“圣人虽治大国,犹以为小,示俭约,不为奢泰。民虽众,犹若寡少,不敢劳之也”。如今,新时代新征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这个“传家宝”万万不能丢。始终牢记“两个务必”的谆谆告诫,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侵蚀,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砥砺前行、埋头苦干,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行稳致远。

老子“不尚贤”,也是老子的重要思想,与老子“小国寡民”一脉相承,都是轴心时代的重要思想。这种思想是如何产生的?社会背景?时代实践?哪些重要人物的思想碰撞?

史称"文景之治"王弼本实是河上公章句,河上公注。形成王弼注。王弼本与河上公本相差不大,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被尊为“通行本”不可能是毫无道理的。这可能是《道德经》不同版本之间的去伪存真、大浪淘沙的结果,说明古代文人注重实际而不存在版权的利益。年从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群中出土了帛书《老子》,当然,帛书版出世才半个世纪,还不被权威所接受。

安民章,这是河上公注加的标题。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①不尚贤:战国时期各国推行的强国*策的措施,即以功名利禄奖赏为国建功和立功的平民、奴隶,而没有功劳的贵族即不进行奖赏,因此而遭受贵族集团的指责和非议。②贵:视之为珍贵。这里作动用。③见:呈现。④虚其心:净化人民的心思,使之无贪欲。⑤智者:人民中有知识和智慧的人。⑥治:安定,归顺。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不标榜贤能,使世人不起争念。不稀罕珍宝,使世人不生盗意。不诱发邪欲,使世人不乱其心。所以有道的人治理*事,要净化人民的心思,满足人民的安饱,减损人民的心志,增强人民的体魄。常使人民没有伪诈的心智、没有争盗的欲念。使一些巧智的人不敢妄为。以无为的境界去处理世务,就没有不归顺的。

“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贤、难得之货,欲,分别指扰乱民心,使民相争、不安的几个因素,即名、利、欲望。所以,不崇尚名利,使百姓不为争名夺利而不和;不珍贵难得的财货,使人民不做盗贼;不显耀可贪的事物,使人民不被惑乱。这与后半段:“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附和,也正体现了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所以圣人的治理方法,是使百姓心里谦卑,腹中饱足,精神内守,筋骨强壮。常使人民深刻感悟无求而知、无欲而得的益处,使他们知晓不可妄为的道理。遵从无为之道,则没有不安定的。

深度参悟大道,刘先银经典点说《道德经》的几点感悟:1.《道德经》是一篇鸿篇巨制,首先要做的就是熟悉和理解老子,再者就是研究和体会《道德经》写作的起承转合的有无和阴阳变化;2.日积月累长期地深入研究老子所生活时代的社会背景和人物及经典著作,《道德经》如何与时代同行?老子时代,一直到新时代的人类认知的变化;3.个别字的考据依据春秋战国时代的人类生活情景,及交流方式。这些字,可以说是一字一太极,祂是凭借自己独特的记忆以对话记载下来的,还是有一些独特画画方式记录下来的?等等。

安民章第三“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其中的“心”“腹”“志”“骨”,就不能按照普通的字义来解读。必须参考《*帝内经》的理论。

在《*帝内经》中,五脏分属五行:

肝属木,主疏,主筋;开窍于目,情志为怒。

心属火,主血,主脉;开窍于舌,情志为喜。

脾属土,主运,主肉;开窍于口,情志为思。

肺属金,主气,主皮毛;开窍于鼻,情志为悲。

肾属水,主水,主骨;开窍于耳,情志为恐。

这样我们就可以知道,老子文中的“虚其心”指的是心火,“实其腹”指的是脾土,“弱其志”指的是五脏之情志,“强其骨”指的是肾脏的功能。

腹和骨属于物质层面,为基础;心和志属于精神层面,为上层建筑;物质决定精神,合适的物质条件是良好精神状况的基础。

肾主骨,为作强之官,“强其骨”使人骨骼强壮,骨强则主体不能动摇,也比喻为国家的基础牢固。腹属脾,脾土为后天之本。民以食为天,食足即为腹实。可比喻为国家的经济基础,基础雄厚则国家强盛。

“虚其心”的“心”主神明,具有思维功能,心火盛则神乱。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离是《易经》六十四卦第30卦,代号是5:5。离为火(离卦)附和依托。主卦和客卦都是5卦离卦,卦象是火。离中虚,就是“虚其心”。

“实其腹”的“腹”,腹属脾,后天之本也,属于厚德载物。“弱其志”的“志”指情志,情感,即人的心态反应。七情过激则表现为大悲大怒的情志反应。“强其骨”的骨属肾,肾者先天之本也;先天之本与后天之本强调了人的物质基础。本当固,物质当实。肾乃先天之本,主骨,为作强之官,在人为支撑和运动系统,在国家体现为*权的基本结构。

从百姓方面来说,“虚其心”,即使百姓心态冷静而平和。“实其腹”,使百姓生活过得去。“弱其志”,使百姓情绪稳定。“强其骨”,使百姓的身体健壮。从国家*权的角度,从君主治国的角度来说,“虚其心”,*治清明,不想入非非,不制定违反客观实际的*策。“实其腹”,扶持国家的农工事业。“弱其志”,无为而治。“强其骨”,加强国家的*权建设,机构健全,*队精良。老子强调了一虚一实,一弱一强。心为虚,腹为实,故虚者当虚,实者当实。骨有形而志无形,故有形者当强,无形者当弱。如果实者不实,强者不强,则会失重、失根本,导致应该虚者反而过旺,火旺者就会成为邪火,邪火过旺必定酿成灾祸。

安民章第三:社会道德产生过程,自由经济的鼻祖:无为而治。

安民章第三:不尚贤,无为而治的思想是如何形成的?是来源于社会实践吗?

在《论语》中,孔子谈论贫富的语句有很多处,“贫而乐道,富而好礼”就充分表达了孔子教育弟子抑制物质欲望,追求真理精神的基本主张。

《学而》: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如何?”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意思:子贡(请教孔子)说:“贫穷而不谄媚,富有而不骄奢,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不如贫穷而乐于(学习)仁道,富有而喜好礼数。”子贡说:“《诗经》上说:(像雕琢象牙、玉器等)像切料像粗锉,像雕细料像磨光料,那就是说这样的意思吧?”孔子说:“赐(子贡名)啊,现在可以跟你谈论《诗经》了。告诉你以往旳事,(你就能因此联想)知晓未来的事。”

理解:这段话是孔子跟弟子子贡谈论如何对待贫穷和富有的问题。子贡认为无论贫穷和富有做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就行了,不因贫穷而去低三下四讨好别人,阿谀谄媚,以图私利;不因富有而去骄奢淫逸,财大气粗,盛气凌人。可孔子教育弟子“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贫富差距是长期存在的,贫穷和富有不是通过个人努力就能缩短差距,而精神境界的追求却能通过努力达到相对平衡。这样,抑制物质欲望的奢求,引导人们重视精神世界的追求,各自满足于现有的位置,每个人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从而实现个人安心和社会安定。

子贡是春秋时期出色的*治家、外交家,也是当时知名学者,善于经商,春秋首富,富至千金。自以为能够做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已经很了不起了,孔子认为在当时社会历史背景下确实很了不起(现在一般人都做不到),但孔子对弟子的要求和孔子的理想远不止于此,而是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的最高人生境界。

孔子周游列国走投无路之际,数次投奔蘧伯玉。他曾称赞蘧伯玉是真正的君子:君王有道,则出仕辅*治国;君王无道,则心怀正气,归隐山林。

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论语·宪问篇》

蘧伯玉是一个富于自省精神的人。有一天,蘧伯玉派人来拜望孔子,孔子向来人询问蘧伯玉的近况,来人回答说:“他正设法减少自己的缺点,可却苦于做不到。”来人走后,孔子对弟子说:“这是了解蘧伯玉的人啊。”蘧伯玉每一天都思考前一天所犯的错误,力求使今日之我胜昨日之我;他每一年都要思考前一年的不足,到了五十岁那年,仍然在思考之前所犯的过错。所谓“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

孔子在卫国十多年,就住在蘧伯玉家,蘧伯玉对于孔子来说,亦师亦友。蘧伯玉无子,子贡是蘧伯玉最疼爱的外孙。子贡从小就受蘧伯玉的调教,后把孔子推荐给子贡做老师。

蘧伯玉和老子是同时代的人,以无为治国,并且有丰富的从*经验。而老子只是理论。孔子向老子请教过,但是还是和蘧伯玉相处的时间长。蘧伯玉是孔子的偶像,是标准的君子式人物。在卫国漫长的历史中,有一个人对于它的长寿起到了特殊的作用。这个人就是蘧伯玉。

蘧伯玉是何许人呢?蘧伯玉是卫国中期的人物,他出仕于卫,历经卫献公、卫殇公、卫灵公三代国君,曾是卫灵公时的宰相。“弗治而治”,这是蘧伯玉的治国主张。当年,蘧伯玉前往郑国时,比老子年长的蘧伯玉曾与老子有过思想交流。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两位当世高人的思想碰撞中,蘧伯玉“弗治而治”的思想,对老子“无为而治”的道学思想的形成一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不仅如此,“寡过知非”的蘧伯玉,对于儒学思想的形成更是有着重大的影响。

其实,早在多年前,吴国的*治家季札出访卫国拜会蘧伯玉后就称赞说:“卫多君子,其国无患也。”(《左传》)可见,当时的蘧伯玉已经是诸侯国之间的“国际”道德模范了。作为一个国际名人,蘧伯玉以他的道德人格对于提升卫国的国际地位肯定起到了相当的作用,对于延长卫国的历史寿命也必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一个人成就了一个国。然而,这对于蘧伯玉来说并不是主要的。蘧伯玉真正影响历史的,是他对于华夏文明的深刻影响。

孔子圣迹与蘧伯玉故里

孔子所礼敬的人有老子、蘧伯玉、晏仲平、老莱子、子产、孟公绰和柳下惠,他们身上有何品质让孔子礼敬

孔子所礼敬的人:在周朝是老子;在卫国是蘧伯玉;在齐国是晏仲平;在楚国是老莱子;在郑国是子产;在鲁国是孟公绰。他也经常称颂臧文仲、柳下惠、铜鞮伯华、介山子然,孔子出生的时间比他们都晚,不是同一时代的人。

老子,大家应该都知道,我只写出道德经里的一段话,大家自己去理解: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微妙通达,深刻玄远,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正因为不能认识他,所以只能勉强地形容他说:他小心谨慎啊,好像冬天踩着水过河;他警觉戒备啊,好像防备着邻国的进攻;他恭敬郑重啊,好像要去赴宴做客;他行动洒脱啊,好像冰块缓缓消融;他纯朴厚道啊,好像没有经过加工的原料;他旷远豁达啊,好像深幽的山谷;他浑厚宽容,好像不清的浊水。谁能使浑浊安静下来,慢慢澄清?谁能使安静变动起来,慢慢显出生机?保持这个“道”的人不会自满。正因为他从不自满,所以能够去故更新。

蘧伯玉有慎独的故事:卫国的国君卫灵公一天晚上和妻子夜坐,听到车声辚辚,由远及近,到宫门而止(按古礼,臣下乘车过宫门应下车步行并减慢车速),过了宫门又响了起来。卫灵公问妻子:“不知道是谁经过?”夫人答到:“这一定是蘧伯玉。”卫灵公问:“你怎么知道是他?”夫人回答说:“蘧伯玉是卫国的贤大夫,此人仁而有智,对上恭敬,他必定不会因为暗中无人而废礼,所以我料定是他。”卫灵公出外叫人去打听,果然是蘧伯玉。但卫灵公回到屋里却瞒着夫人说:“偏偏不是蘧伯玉。”夫人一听,便向卫灵公表示祝贺。卫灵公莫名其妙地问到:“夫人为什么要向我祝贺啊?”夫人答到:“我原以为卫国只有一个蘧伯玉,现在却又多了一个和他一样的人,国多贤臣,国之幸也。所以我要向您表示祝贺。”卫灵公叹道:“妙极!”就将实话告诉了妻子。

晏仲平就是晏婴,晏子名婴,字仲,谥号平,想了解他可以看我以前写的晏婴身高只一米四,但名声显扬于各国诸候,齐景公想将宠爱的女儿嫁给他都不要,活到95岁善终。

老莱子最闻名的是二十四孝故事-老莱子戏彩娱亲:春秋时,楚国有位隐士,名叫老莱子。这个老莱子非常孝顺父母,对父母体贴入微,千方百计讨父母的欢心。为了让父母过得快乐,老莱子特地养了几只美丽善叫的鸟让父母玩耍。他自己也经常引逗鸟儿,让鸟儿发出动听的叫声。父亲听了很高兴,总是笑着说:“这鸟声真动听!”老莱见父母脸上有笑容,心里非常高兴。老莱其实也不小了,也年过70。一次,父母看着儿子的花白头发,叹气说:“连儿子都这么老了,我们在世的日子也不长了。”老莱害怕父母担忧,想着法子让父母高兴。他专门做了一套五彩斑斓的衣服,走路时也装着跳舞的样子,父母看了乐呵呵的。一天,他为父母取浆上堂,不小心跌了一跤。他害怕父母伤心,故意装着婴儿啼哭的声音,并在地上打滚。父母还真的以为老莱是故意跌倒打滚的,见他老也爬不起来,笑着说:“莱子真好玩啊,快起来吧。”这个成语形容子女想尽办法让年事已高的父母心情舒畅。

子产也有一个故事: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者施*措施的好坏。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毁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措施的好坏。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用忠诚善良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难道很快制止这些议论不容易吗?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

孟公绰在论语·宪问里有一句孟公绰为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孔子敬重孟公绰,首先是因为他能够做到不欲,喜欢过简单闲适的生活,所以孔子认为他“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老”是家臣,家臣与大夫的责任不同,大夫必须承担国家责任,而家臣则不得干*。赵魏是晋国正卿之家,他们位高权重,但为人强势,贪欲太重,重大的事情是绝不愿放手的,因此家臣反倒无责无权,清闲无忧,比较适合孟公绰这样清心寡欲之人;滕薛是在大国夹缝中求生存的小国家,国家事务繁杂琐碎,大夫责任重大,整日辛苦劳累,实在不适合孟公绰的散漫秉性。

柳下惠也应该知道,坐怀不乱嘛!古时候的展沟西面有一片茂密的柳林,有一个深秋的夜晚,柳下惠路过柳林时,忽遇倾盆大雨。他急忙躲到一个破庙里避雨。恰在这时,一年轻女子也到此避雨,与他相对而坐。半夜时分,年轻女子被冻醒,便起身央求坐到柳下惠怀中,以温身驱寒。

柳下惠急忙推辞:“万万使不得,荒郊野外,孤男寡女处在一起本已不妥,你若再坐我怀,更是有伤风化。”女子道:“世人都知大夫圣贤,品德高尚,小女子虽坐在怀中,大人只要不生邪念,又有何妨?我若因寒冷病倒,家中老母便无人服侍,你救我就是救了我母女二人。”柳下惠再无推托之词,只好让女子坐到自己怀中。如注暴雨,一夜未停。柳下惠怀抱女子,闭目塞听,丝纹不动,漫漫长夜竟不知温香在怀。天明,雨过天晴,得恩于柳下惠的女子不胜感激地说:“人言展大夫是正人君子,果然名不虚传。”那时他应该26岁,他是20岁娶妻姜氏。不过我更佩服他的是:柳下惠在鲁国做一个掌管刑罚狱讼之事的士师小官。当时鲁国王室衰败,朝*把持在臧文仲等人手中。柳下惠生性耿直,不事逢迎,自然容易得罪权贵,竟接连三次受到黜免,很不得志。虽然屡受打击排挤,仕途蹭蹬,但他的道德学问却名满天下,各国诸侯都争着以高官厚禄礼聘他,都被他一一拒绝了。有人问其故,他答道:自己在鲁国之所以屡被黜免,是因为坚持了做人的原则。如果一直坚持下去,到了哪里也难免遭遇被黜免的结果;如果放弃做人的原则,在鲁也可以得到高官厚禄。那又何必离开生我养我的故乡呢?

至于颂臧文仲,我不是很喜欢;铜鞮伯华,我到现在还不知道是谁;至于介山子然,我就更不喜欢了,可以看真小人比伪君子要好,介子推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人活得真实即可了解一下,这些人就是孔子所礼敬的人,看完有何感悟?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