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哲学通俗演义生活的哲学第一讲一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的症状图片初期 http://m.39.net/news/a_6020209.html

天、地、人是生活世界的起点,也是中国哲学的起点。

我们认识世界从区分开始,没有区分就无法认识世界,“天、地、人”是对世界最自然的区分。抬头可以看到天,低头可以看见地,看“天地”的是人。这种区分需要在现实生活中真实体验,真实体验与文字或图像得到的印象完全不同。

日常生活中,有大量关于天地人的词汇,比如:天啊、苍天、大地、老天爷、人命关天、天地良心、天经地义、天高地厚、上天入地、顶天立地、天长地久、怨天尤人、感天动地等等。古代儿童启蒙教材《千字文》的第一句是“天地玄*,宇宙洪荒”;《三字经》第一句是“人之初,性本善”。在这些词语中,我们很容易感觉到“天地人”在生活中的终极地位。

从史前时期开始,古人就用圆和方象征具象的天地,如史前玉璧、玉琮。玉琮是礼器,内圆、外方、中通,象征天地人的沟通。《周礼》曰:“以苍璧礼天,以*琮礼地”。古代皇帝每年都要代表百姓在天坛、地坛举行祭礼,祭天礼地,天坛、地坛的建筑形式象征天圆地方。从天地的自然划分,到天圆地方的抽象图案,可以看出我们祖先对天、地、人之间关系的重视。今天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都是对天、地、人各种变化规律的抽象认识。

天地人也是中国哲学的起点,称为三才。天地人有不同的性质,其中人性最高贵,人是万物之灵,是天地之心。《周易·系辞下》曰:“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尚书·泰誓上》曰:“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礼记·礼运》曰:“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天、地、人的划分在古代是一种常识,先秦典籍中有大量论述。如,《周易》第一卦是乾卦,象征天,“《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第二卦是坤卦,象征地,“《彖》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尚书·皋陶谟》曰:“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达于上下,敬哉有土!”《礼记·月令》曰:“毋变天之道,毋绝地之理,毋乱人之纪。”

从“天地人”的自然状态发展出道家学说,老子推崇自然,“道”来自“自然”。《道德经·二十五章》曰:“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王弼解释曰:“法谓法则也。人不违地,乃得全安,法地也。地不违天,乃得全载,法天也。天不违道,乃得全覆,法道也。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也。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所违也。自然者,无称之言,穷极之辞也。”

孔子更重视人,儒家学说以人为核心。《中庸》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健全的人心显然需要从小培养,培养健康的心灵,称之为中庸之道。长大成人的学问则称为大学之道,今天“大学”之名来源于此。在后面“中庸”、“大学”的章节中将作详细介绍,《中庸》、《大学》因为其重要性,从《礼记》中抽出列入《四书》,成为儒家经典。正因为人心是天地之心,所以“为天地立心”是每个人崇高使命。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