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道德经老子惟道是从,神游太虚,洞 [复制链接]

1#

《道德经》第二十一章洞察天地

原文/p>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yǎo)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译文/p>

孔德之容(天人合一的通道可以容纳万众的意识),

唯道是从(只有符合大道才能被认从)。

道之为物(道作为未知世界的事物规律),

唯恍唯惚(只能以恍恍惚惚的形式存在)。

惚兮恍兮(在这种亦真亦幻的意境中),

其中有象(能看到万物的景象);

恍兮惚兮(在这种似有似无的意境中),

其中有物(能感知万物的本性);

窈兮冥兮(意识深远冥灭自性),

其中有精(就能把握其中的精华)。

其精甚真(其精华的真实程度毋庸置疑),

其中有信(这就是你确信无疑的感悟)。

自古及今(从古至今),

其名不去(这种悟道的方法就没有失去过),

以阅众甫(用它可以了解众生万物的规律)。

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我何以知道众生万物的规律)?

以此(就是用这种方法感悟的)

感悟/p>

该章讲述,大道的物象是真实的存在。只是因为它极大又极小,所以,常人用通常的认识方法,看不到罢了。但是,不能因为用常法认识不到大道,就否认大道的真实存在。老子说大道极小,是因为大道无形,所以,大道的单个粒子就最小。老子说大道极大,是指大道充满整个宇宙,无边无际,无始无终,无所不在。

《庄子·外篇·天地》:“视乎冥冥,听乎无声。冥冥之中,独见晓焉;无声之中,独闻和焉。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故其与万物接也,至无而供其求,时骋而要其宿。”庄子的这段话是本章最好的注解了。道,深之又深,神之又神,看不到,听不到,又能被体悟到感知到。万物万象,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抽象的、具象的,都因祂而生,唯道是从。

老子认为“道”是无形的,它必须作用于物,透过物的媒介,而得以显现它的功能。这里,“道”之所显现于物的功能,老子把它称为“德”,“道”产生了万事万物,而且内在于万事万物,在一切事物中表现它的属性,也就是表现了它的“德”,在老子眼中真正的修德就是悟道,只有遵照道,才能体悟真正的德。

从古代到现在,德的作用一直不会消除,老子可以用德来判断人或者国家的品行。老子是怎么样了解人的发展状态和国家王朝的兴亡?凭借的就是德。

古人创造“道德”二字,一不为宣扬什么高尚情操,二不是掩盖虚伪做作,而是与每个人的人生息息相关。“道”通俗的讲是蕴含于万事万物中,并左右万事万物演变发展的客观规律。“德”则是人们根据掌握的客观规律,在行为上的具体体现。正所谓“内悟道,而外显德”。悟道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只有不学无术者才会无德可讲。

老子这章的大道论,其眼界之宽广令人实在是叹为观止,以几千年前的一隅自识,就能够认识到类似于现在的宇宙论,其伟大真正是无可言传!那时谁能相像地球是怎么来的,人类是如何进化的呢?那时代的老子,便知道自己只不过是宇宙中微小的不能再微小的一粒精气,一点尘埃。

人类从老子之后,已经过了二千多年,我们才能在各种科学成就下认知宇宙的秘密人类的起源,以自推古,老子应该算是有史以来的第一人。

说到这我个人认为老子当时的境界应该已经可以神游太虚了!我之前作品说过老子、释迦摩尼、耶和华、真主安拉他们的思想境界几乎在一个层次,所以我说‘老子’~大,可以神游太虚,小,可以寻幽入微不过分吧!

世界就是这样的,它有自己的规律—即“道”,很多人类却不能认识到这一点,他们从总是想根据自己的意志来创造一个所调的圣人之国,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反而给世界、给自己造成伤害。所以说,“德一定要先符合“道”,即自然规律才能施行,不然做的再好,也永远是小道尔!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