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孔子与老子论道,一是以礼入道,二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的发病因素有哪些 http://m.39.net/pf/a_5201015.html

孔子和老子同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人物,他们分别是儒家和道家的创始人。后世流传的两部经典,一本是《论语》另一本是《道德经》,对人类社会产生了非常大的帮助。

孔子很聪明,他受到“周礼”的影响,认为如今的社会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礼制混乱,所以导致了“人心不古”,于是一生都致力于研究“礼”,想把“礼”的学问研究透了,重新建立起关于“礼”的制度,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始终得不出像样的结果。后来,他听说老子的知识非常渊博,经过多年的学习研究,已经领悟了“天道”,于是向老子请教关于“礼”的学问。

孔子来到周朝的都城洛阳,老子见孔子来访,便主动问他:“我听闻,你如今已经是北方有名的贤者,但不知你是否已经掌握了天道?”孔子说:“不曾闻得天道,我以仁、礼追求天道,到如今还是没有悟到。”老子又问:“你是用什么方法寻求天道的呢?”孔子回答道:“从阴阳二气的变化中寻求的,可如今十二年过去了,还是没有彻底明白。”

老子看了看孔子,稍作停顿了下说道:“你探寻了十二年还是没有领悟天道,这是理所当然的。如果是可以随便得的,那人人都可得,那就不用创造道的概念了。如果道可以奉献,那大家都会把之奉献给领导者;如果道可以进贡,子女都会拿来孝敬父母;如果道可以告诉他人,人人都会告诉自己的亲朋好友;如果道可以赠予,都会毫无保留地赠给后代。可道是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的存在,不可言传,不可赠送。”

这就是《道德经》第一章中,道可道,非常道的含义。关于“道”,这是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无法真实看到,但他却真实存在。中国所有的文化,知识,经济建设都建立在“道”的基础上,涵盖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如果想要去解释这个“道”怎么都解释不了,于是老子接着说:“一个人想要得道,关键就在于他内心的感悟。如果心中没有这种感悟,那就保留不住道;即使心中悟了道,还得和周边的环境相印证,互相检验。”

《道德经》中有章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心中有“道”的人才会往这个地方靠拢,才会自主,自觉地去领悟,才会慢慢地“上道”。在心中有“道”的过程中,还得与外界的事实相互印证,现在经常说“实践检验真理”便是这个意思。

在老子的认识中,真正“得道”的人是“清静无为”、“简单朴素”的,他不会以施舍者自居其功,也不损耗自己。能使自己正的人才能够使别人贞正。如果自己的内心不能够正确地领悟大“道”,那么心灵活动就不会“通畅”,烦恼还是烦恼,变成不了智慧,怎么会“得道”呢?

孔子听了这些话,有非常大的感悟,于是起身告辞。临行前老子又说了句,周礼现在已经失去了生命力,人要发展自己的天性,这是自然的规律,唯有顺势而为,才不会被傲气和欲望所困,所以懂得这其中的取与舍,你才能真正看见你自己。

老子的这番话对孔子触动很大,孔子对自己的弟子说:“鸟,鱼,兽,我对它们都了解,能找到方法应对它们。但对于龙,我不知它的形状,不知它如何飞行无法把握它。今天见了老子,就像见了龙一样。”

“龙”善于变化,但又有一定的根本,那就是“道”,老子便是得“道”的“龙”,既善于变化,又能把握好“度”。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