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道德经学习日志第二十一章惟道是从 [复制链接]

1#
北京皮炎哪家医院好 http://pf.39.net/bdfyy/bdfzj/210410/8833134.html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大德之人,他的一切言谈举止都随着道而转移。道是什么样子呢?道这样东西,是恍恍惚惚的,说无又有,说实又虚,既看不清又摸不到。可是,在这恍惚之中,它又具备宇宙的形象;在这恍惚之中,它又涵盖了天地万物。它微不可见又深不可测,可是其中却具有一切生命物质的原理与原质。这原理与原质是非常地真实可信的。从古迄今,道一直存在,它的名字永远不能消去,依据它才能认识万物的本始,因它一直在从事创造万物的活动,我就是从“道”才认识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的。

拎出一二感悟来分享/p>

一、“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其实《中庸》已将“道”进一步阐述得非常清晰,能够助我们于恍惚之中更深地体悟“道”,并且教给了我们很多具体修道的路径和方法,《道德经》和《中庸》值得同时学习,交通有无。

如:《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意思是,“道”是片刻也脱离不开的,能够脱离开的,就不是“道”了。这与《道德经》本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可谓异曲同工。

接着,《中庸》又说“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大意是,因此,有道德的君子非常谨慎、敬畏地对待那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见的东西“道”;遏制住欲望,即使是在隐晦或细微的地方,也不让它显现出来,因此,当君子一个人独处时也是特别谨慎的。而《道德经》本章说到:道于恍惚之中似有似无,但毋庸置疑“道”是真实存在的。前者对后者进行了进一步释义,同时告诫我们不要以为看不见摸不着就放松了修道之心,“慎微”“慎独”很重要。

在我看来,《中庸》是融合了道家和儒家的精华而成,对比《中庸》和《道德经》,读来确实妙趣横生,值得玩味。

二、“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这句话,可体悟到以下道理:

1.透过表象看到本质。

所有的事物都有着纷繁复杂的表象在迷惑你。

就像盲人摸象,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时,都变成了“盲人”,每个人看到的都只是一个方面或某些方面,这时候直接下判断,那永远得不到全面而真实的答案,只有跳出来,看全局,才能由现象看到本质,才能恍然大悟,原来大象是这个样子!

还能进一步扩展看到大象在什么地方,在吃什么食物,在做什么事情等等,你的思维就被无限打开了,当然就不会再纠结于大象到底是扇子,还是柱子了,对吧?再进一步观察还会发现更多的东西。

所以看到事物的本质,抓住事物的规律,能产生一通百通的感觉。

天地如此宽广,事物如此简单,心情如此轻松。

2.抓住本质才能根本上解决问题。

举个例子:大雪纷飞的小年夜,丈夫回到家,看到妻子没有煮水饺给他吃,就大发雷霆,妻子觉得丈夫不可理喻,于是两人大吵起来。

如果丈夫回家时,先问问妻子:咋还没煮水饺?是今天太累了,不想煮?还是等我回来再煮?之类的话语出来,吵架的可能性几乎就不存在了。

或者,如果丈夫发脾气时,妻子问:你是不是今天工作太累了?累了就先歇一会儿,我去煮水饺,煮好了,你也休息得差不多了,正好可以吃水饺了。这样,吵架的可能性估计也降到最低了。

这个例子中,情绪是表象,而情绪是内心的感受经由身体表现出来的状态,而感受来源于人们内心的一套信念系统。本质上来说,丈夫内心的信念系统是妻子就应该在他回到家时把水饺煮好,妻子内心的信念系统是丈夫不应该屁大点事就发脾气。

而事实上,哪有应该或不应该的事情?把“应该”这个执念打破,事先就会避免产生后面的事情了,事后也不会吵得不可开交了。相反,不想办法把“应该”这个执念打破,以后遇事还会吵闹下去。

拿着自己手里的一把尺,去丈量别人,永远不可能幸福。互相关爱,才是幸福和谐的源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