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常读道德经首篇有感 [复制链接]

1#

《道德经》又称《老子》《五千言》等,为春秋时期老子所作。《道德经》非为书而书,为老子隐世前随缘而凝化的善渡世人之法。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锦书《老子五千言》甲乙两本,更早于流通版的《道德经》《老子》,其《德》篇在前,《道》篇在后,内容大致相同而字意略有区别,是以有言《德道经》或更接近老子的本意。

《道德经》是老子西行出函谷关时所著,距今已多年。历两千多年不灭而令敬读者愈诚愈明、终生受益之书不多,世间被翻译刊印的(千年)经典不过《圣经》《道德》了了。《圣经》因传播而刊印之果尽知,《道德经》翻译之巨,实为意外。

早期读《道德经》,通篇累牍,偶觉悟得几句意思而欣欣然。后经老师指训、它书通证、经事所磨,方知自明之念有多可笑,自得之心有多可愚;不如空空明明、自然自在之性矣。

了悟之要在“了”、在“明”;明心之要在开怀;开怀之要在放下;放下之要在安然;安然之要在见自在。

何以见自在?若是浑浑噩噩,以得权财名利美色为己能,与真我混为一体,气何以清?体何以纯?剥之一分疼痛不已,心生怨恨;得之一分又心生自得。如此业力因果,患得患失、自受不爽。若久久不明,混为一体。每逢他人言真而疑其假,逢事行真而虑其私,如何养自身真正阳气。阳气乃生身之要也。如此反复,阳气消损,耗元补亏,身体如何康健。性常住于体,因私而损身,功德不福,真性不见,心何开怀。

私乃聚阴、公乃生阳。世上物性无它,况乎身体。直言此理,或生理障,为不得已而言之,真行之力亦可破之。古人只说道德,不深至理,实为劝人行善而自明,如此行得,方可福至身心。此是大善,亦是慎言之理。

读《道德经》,非为已读,唯诚心以求,以经典洗礼自己。其中所言可在世所证,诚心不虑私利而为印证书中所言,一心不二,不因他人所私而灭己真心。久久行事、久久体会,可逐渐印证书中之意,此时真气自回,福至身心,自然自在安然,如何不开怀呢?

赘言多执理。今世功德真行者甚多。而我校就有很多令人尊敬的师者德行,自己反思之时常为此而心生敬慕。

此读后感属一己之言,有老师的教训之功,也有看书所见一径之窥,不得全面。在生活工作中遇到的老师、同事、朋友们,看到了很多善良、坚持、担当的力量,也发现了一些老师对生活的深刻认识。大家都在为自己所坚持的理想奉献着自己,承担着自己的责任,这也正是我所要坚持、学习和体会的。也正因如此,才敢畅所欲言。希望大家通过阅读经典书籍,锻炼更好的身体,发现更好的自己。

在长期阅读《道德经》的过程中,会逐渐产生一些体会,有的只可体会,很难表达。仅从白话解释,难以讲述书中说的是什么,也许是其中的道理用智慧所创的文字已经显得苍白无力,只能用时间、心力去经历和体会。

《道德经》首篇所言,大体讲了无、有,体、用,空无状态和衍生智慧分别的状态和入手修习的方法。

共享《道德经》首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