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读后感 [复制链接]

1#
治疗白癜风的大医院 https://m-mip.39.net/pf/mipso_5291113.html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书中只有五千多个字,故又叫做《五千言》,字数不多,但可谓字字珠玑,一字千金,多一字则狗尾续貂。文章大部分都是近乎诗体的语言,有些晦涩难懂,但仍可发现它的博大精深之处。

《道德经》的核心思想为“道”,道法自然。它是老子对自然万物的思考,主要论述的是“道”与“德”,“道”不仅指的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同时也是修道的方法;“德”也是不能理解为我们平时所说的道德或德行,老子所说的“德”是修道之人应该具备的世界观、方法论。《道德经》的主要内容有这么几个方面,哲学思想、治国理*、为人处世、国防*事、修道养生等。《道德经》包含的内容从自然哲学到伦理道德、修身养性,再到治国理*的逻辑层层递进,逐步深入,由自然之道过渡至伦理之德,最终归结于老子对理想*治的治国之道,即是“无为而治”。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道经》讲述宇宙根本,指出了“道”的存在;《德经》讲述由“道”而生的道德精神,以及相应的修身齐家治国方略。

要理解《道德经》,首先要理解老子说的这个“道”到底是什么,充分明白它的内涵特点,因为“道”是《道德经》的核心思想,老子正是以他引入这个“道”的概念进行论证自己“无为”的*治观点的。开篇第一章,老子就提出了“道”的存在,无形、无名、玄、妙。后面几章接着进一步解释,“道”是一种规律,它存在于天地万物形成之前的无中,又化生出天地万物;万物之间矛盾与转化是永恒的,“道”就在这里,处在运动变化之中;“道”虚空无形,却无时无刻不在起着作用,而且作用是无穷的。第六章则是以生命之门比喻道,它是万物之母,道生万物,幽深不可测。

有了“道”的概念,老子便将“无为”的理念贯穿全书,我们要正确理解书中反复出现“无为”。“无为而治”不是消极的不作为,而是老子提出的一种方法论,是非常积极的哲学。圣人之治,无为而治。在第二章中首先出现了无为的观点,“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三章中进一步强化,“为无为,则无不治。”后面许多章节贯穿有无为的思想,并将其深化,小到为人处世,大到治国理*,再到自然之道。第三十七章是《道经》的总结:“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顺从自然,清静无为,却无所不为。无为而无不为,这是一种高明的智慧。“德”是“道”的沉淀,是由“道”而生,自然也继承了道的思想,继承了无为的观念。

《道德经》中一个个小观点的论证方式并不复杂,对于很多章节,最明显的一种,是先举出一个具体事例,这些例子都是来源于当时平常生活之中,生活中的日常用具或是人人皆知的故事,先从这个事例入手,分析其表面的道理或者叫原理,然后引申出更深层的道理。如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从我们都了解的事情之中,得出了一个结论“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自然事物都有两面性,物极必反。再如第十一章,举了三个生活中的例子,车轮、陶器、居室的中空之用,来说明“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论证了“有”和“无”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第十二章,举出了五色、五音、五味的浮华生活以及“驰骋畋猎”、“难得之货”对人的侵蚀,来提出主张减少欲望、返璞归真,顺道而行。这样的章节有很多,不再赘述。

老子还在多处使用了反证、对比论证的方法。他论证“无为”带来的好处,同时说明“为”的弊端,从而最终证明自己“无为”的*治理念。比如,“其*察察,其民缺缺”,“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这些都是“为”的依据,也就是有为的负面例子。再比如,“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为无为,事无为,味无为”这些则是无为无不为的依据,也就是在对比之中突出了“无为”的优越性。

阅读之中学到了很多,思考了很多,老子的很多思想时至今日对我们为人处事都有很大的教导意义,下面主要谈谈几处感悟较多的部分。

书中多次提到事物相反相成的道理,天地万物没有十全十美的,物极必反。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手里握持太满,不如及时停止、放下。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最完美的东西看上去总有残缺,但是它的作用却永不衰竭。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萧伯纳说过,“人生有两出悲剧:一是万念俱灰,另一是踌躇满志。”“万念俱灰”,意味着对这个世界已经失去了希望,没有了生的意义,与死了又有什么区别;“踌躇满志”则是意味着对于身外物追求超过了应有的限度,那将会使得自己的精力没有投入到自身,没有从根本上体验人生,这也算是一种悲剧了。圣人不求完美,不理想主义,能承认自己的错误,承认自己的不足,所以他们成就了自己相对完美的人生。功成身退,才是顺应自然的“道”;清静无为,才是天下的正“道”。老子早早告诉我们,唯有清净,才能让我们的本性保持纯真。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第五十七章,老子在这里再次强调了无为而治的道理。所谓“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问题越问越多,*治越治越乱,顺其自然,反而会让万物有规律。国家应该把奇招应该放在用兵上,讲究各种计谋、策略、战术,而不是把心思都放在怎么对付平民百姓上。治国如此,修身亦是如此。我们做人要正,很多矛盾的产生,并不是因为客观事物,而是因为我们自己。同样的饭菜,有人觉得好吃,有人就抱怨餐厅差。出了问题,首先要冷静下来,回归无欲无我的境界,从内心改变自己。而做事要奇,做事循规蹈矩不容易出错,可如今我们缺乏创新,缺乏自主创新。如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同样的岗位、同样的事情不知道有多少同样的人在做,千篇一律的成果放出去,别人凭什么多看你一眼呢?唯有出奇制胜。

生活之中,要甘愿低人一头。第八章,“上善若水”,“夫唯不争,故无忧”。第六十六章,“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百谷之王,是因为其善于处下。“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正因为他不争,所以天下没人能与他相争。为人处世,就应该像水一样,低调谦卑,择善而从,内敛坚强,果断从容。任何锋芒毕露、踌躇满志者,最后总是会铩羽而归。欲速则不达,心高气傲的人是无法静下心来,放低身子去做事的,更谈不上向他人学习了。所以我们应该主动找出自己的不足,看到他人的优秀之处,取长补短,择善而从,才能学习到更多知识、更多能力。不要也不必与人争,非要逞强去证明自己比别人高一等吗?第六十八章进一步说明了不争之德、用人之力。善于用人者,不是以强权压制,强迫别人为你做事,而是以尊敬的态度将信任给予别人,集众人之力。不与他人争,借用他人力,这是符合天道的。到了最后第八十一章,老子进一步深化了不争的境界,“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前面说的是不争无为,这里则要讲惠济大众,而依旧与世无争。忘我,为人,这也正是如今许许多多社会主义建设者的真实写照。

《道德经》能够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流传下来,不断被人们阅读、研究,就说明它一直具有存在的意义,一直教化着人们,一直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的传统文化。今天,世界各国交流密切,文化不断交融,经济、物质迅速发展,社会竞争日渐激烈,《道德经》中“无为”的思想可能看起来与时代潮流逆行,其实不然。当下我们能够重新阅读《道德经》,对于自身的修养是有巨大帮助的,我们能够在书中找到自己的所需,能够让自己在纷繁嘈杂的社会之中寻得一片净土,回归本心,发现真我。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