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道德经的大仁大义是在否定仁义等正 [复制链接]

1#

要想搞明白这个问题,让我们先来看看“大仁大义”这一章的原文,只有对这一章有所判断,才能对这个问题有所判断。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什么意思呢?大致意思是,大道废弛之后,才有了“仁义”这种称谓。智巧聪明出现之后,产生出了严重的诈伪。家人失和,才有了所谓的“父慈子孝”。国家*治陷入昏乱,才有了骨鲠忠臣的出现。

从字面上理解,这一章是在讲仁义、智慧等的危害。但是这样有问题,这样解释就把“大道”和“仁义”、“智慧”和“大伪”、“六亲不和”和“孝慈”等,完全割裂开了。

我之前几次提到了辩证的思想,事实上,老子是辩证法的大师,辩证的思维在老子的思想中,随处可见。不论是“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的祸福观念;还是“有无相生”中,“有”和“无”的关系;亦或是“难易相成”的“难”和“易”的区分。都是对立而统一的,是不可割裂的一个整体。

所以“大忠大义”里面,不可能把以上几者割裂开来的。

但是“大忠大义”的原文又是这样写的,我们把它理解成否定正面有什么错!

其实,这个问题只要稍微深入点思考就可以解决了。“大道废,有仁义”大道大道不废的时候,就没有仁义了吗?只是因为那时候人人仁义,人们下意识的的就忽略了仁义存在,也就没人命名了。等到大道废弛了,“仁义”显得弥足珍贵了,人们才开始推崇“仁义”。

人生活离不开空气,人们就会忽略空气重要,等到溺水了,人们才空气是那么不可或缺。

“大道废,有仁义”中的仁义就像是空气,一直存在,只是因为人人有仁义,所以人们熟视无睹之下,就忽略了仁义。等到大道废弛的时候,仁义就像是溺水时的空气,重要性被凸显出来。这时候的“仁义”才被《道德经》所否定。因为这时候“仁义”被推崇,很多人不是真的“仁义”,为了受到追捧,才假仁假义。

所以说这句话的本意,不是否定仁义本身,否定的是人为的“仁义”。

同样的道理,伪诈不管有无智慧都一直存在,只是有了智慧,才被凸显出来。“智慧出,有大伪”这句也不是否定智慧。

孝慈,忠义也是一直存在的,只是现实的缺失,导致它们被推崇放大。

《道德经》否定的不是这些正面力量本身,它否定的只是人为人为放大凸显过后的“仁义”等力量。

因为按照原本的轨迹,它们都是自然而然的,根本不需要被凸显。《道德经》要否定的是人为的,不合乎自然规律的改变。

《道德经》否定的是人为,是别有用心,而推崇的,是自然,是合乎规律。

有人会反驳,人造宝石要比天然宝石完美的多。

的确,但是有时候,缺陷也是一种美。比如说,维纳斯因为双臂的缺失,而美传全球,不是吗?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