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品曾仕强解密道德经之无为而治 [复制链接]

1#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

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

人之治,虛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

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

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道德经》第三章

这几句话自古引起很多学者的争论,有人认为“弱其志”是道家消极处世的人生态度。也有人认为“常使民无知无欲”是老子为古代君王提出的愚民*策。事实上老子真的为提倡愚民*策吗?所谓“圣人之治”是怎样的呢?这几句实则是老子提出了四大社会乱源:名、利、欲、知。首先“不尚闲,使民不争”,百姓争的是什么呢?“名”也,古代想当官的人会拼命去参加科举考试考个举人、进士啥的,想要自己有才德以谋得重要,所以努力修自己的才德。于是造成历代有“忠”或“不忠”之臣,“贤”或“不贤”之士,当时所认为的忠臣后世可能被评为奸臣,当时的高明之后可能发现其根本是自私自利之人。所以老子很早便能一针见血的指出:整个社会如果崇尚贤能,崇尚有才德的名,就会造成很多虚有其名。而根本无才无德却装得有才有得。成语典故“滥竽充数”便是极好的证明。这使得整个社会朝某个方向去竞争,而搞得其他事情没有人去做对人类的社会发展是不利的。当今社会自媒体行业爆发式增长,而农村很多土地却荒芜了。

“名可名非常名”人若不崇尚任何的名号,就不会盲目跟风,或不顾一切的去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为何社会有小偷?有强盗?就是因为你家有难得的东西,有宝贵的东西,有奇珍异宝,所以小偷强盗会动歪脑筋。为何一个石头能变成艺术品?一个古董为何能拍出天价?因为其“贵难得之货”一件平常之货被炒出天价使之奇货可居,让大家不顾一切想要得到它,抢不到拿不到所以有人变成了盗贼。即便有人没有做出行动但内心可能生出一些贪念来。“不见(xian)可欲使民心不乱”,“见”表现出想要或喜欢,比如一家公司领导都喜欢打高尔夫,于是下面人也会投其所好。“欲”此处为基本需要的东西,而非“欲望”,人类为了基本生存基本生活所以有基本需求,但基本需求不能叫做“欲望”。所以社会乱源是:“尚贤”、“贵难得之货”、“见可欲”。而名、利、欲是人类自古以来表客观存在的,想要完全消除是不可能的。这样的情况对于领导者来说要如何治理呢?

所以圣人要“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要把心里的贪念虚掉让它不要有,但现实的人们往往不这样做,一个小孩是很天真无邪的不知道什么是贪念的,但大人往往会引导他生出贪念来,鼓励孩子去要东要西要玩具去跟别家孩子攀比等等。心含有“欲”跟“知”的功能,人所有的欲望皆由心生。“实其腹”跟“虚其“心”是相对应的,只有让人吃的饱饱的满足了他基本的需求才能去疏导他减少他的贪念,但现实中却往往是相反的,当一个人饭都吃不饱时他只会想办法填饱肚子而已,想法会比较单纯不会有太多的要求。所以有那句话“温饱思淫欲”,而当人有了钱变得很富裕之后,他可能骄傲变得不虚心或放纵,所以有“为富不仁”之人。所以当百姓富足之时还需行“无言之教”把贪念、虚荣、奢侈等等都虚掉改掉。

“弱其志,强其骨,常使人无欲无知”真的是愚民*策吗?我们常教育孩子“立大志”可老子却说要“弱其志”这是为何呢?这其实是现在很多大人将自己的虚荣心建立在孩子的痛苦之上,总那别人的孩子跟自己孩子比较,别人的孩子多么乖,学习多么好,赚钱多多,工作好好等等。这是在教孩子去争强好胜去攀比。“无知”此处为没有争名夺利的心智,“无欲”指不要有贪念。所以老子意思是人过正常的生活而不要跟人攀比。“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使有聪明才智的人不敢胡作乱为。“为无为,则无不治”人若不逞能干不显示比人懂得多,不表示崇贤尚能,有什么全都显示出来的是乱源,把这些都消减掉便能无不治,不论是管什么都能够管理得很好做得很好。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