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道德经解第八十一章 [复制链接]

1#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守信用的话不会说得很动听,说得动听的话往往不会兑现。擅长的人不会去争辩,在那里争辩的人其实并不擅长。懂的天道人其实没有那么博杂,博杂的人其实还没有懂得天道。圣明的人不用积累财富和名誉,他为别人做得越多,名誉会越好,他给别人创造的财富越多,他自己越富有。天道的法则,总是让天地万物成长而不去伤害它们。圣明的人的处世原则是,埋头苦干不争不抢。

这一章老子运用辩证法来说明天道法则与圣人之道的相通的地方:利而不害。

老子先从人的言语说起,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协同劳动的工具,只要把心中所想表达清楚,剩下的就是行动的问题了。语言只是一种工作合作前的沟通,是不是合作和工作还要靠行动来证明。这叫做言必信,行必果。所以要践行的语言实在不用说得过于华丽动听。相反,那些总在语言上花费心思来说的美妙动听的,可能就是不准备践行的。因为守信践行才是最美的结果,口惠而实不至才会花言巧语。这一点假如我们能够牢牢记住,一定会避免很多欺骗。

紧接着老子讨论言语中的辩论,生活中,劳动中,难免由于意见不合,方法不同而进行讨论争辩,但是老子认为最好的争辩是摆事实,那些真的擅长技术的人,其实已经通晓了事物的来龙去脉,技术手段,成竹在胸,他才不花费口舌在那里辩论呢!做就行了。那些喜欢争辩的人,其实自己不会做,希望通过争辩来使别人解释更多,然后自己学会。俗话说“吵架长见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通过辩论来让学生掌握真理。

生活中我们发现那些知识渊博的人懂得非常多,天下各家门派和思想体系都一清二楚,但是老子认为,他们其实并不懂得天道的法则,因为天地万物个体异彩纷呈,单是人道就不知有多少的分支,但是不管有多少,有多么的博杂,其实都统一在天道里面,只有天道一个,并没有博杂的学说。那些追求博杂知识的人,其实还没有真正弄懂天道的法则,还处在被天道法则的变化所迷惑的路上。所以老子说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正因为如此,圣明的人自然不去为那些暂时的很快就发生变化的名利来收集积累,天道是不断地变化发展的,人道何曾不是如此呢?只要为天下苍生的生存发展而努力奋斗,自己其实就是在生存和发展;不要以为,自己比别人多干了,就亏了,其实做得多,对天道的体悟越深,收获越多,当然,不能只是简单地重复操作。能够给予别人,才能清空自己,才能装得下更多。否则,多余的重复的东西太多,就会变得单一片面了。老子把这种领悟了天道而不断去努力发展,不保留太多重复的名利的行为和境界称为圣明。因为这样的行为和境界符合天道的生生不息的法则,天道既然诞生天地万物,就是为它们发展自身提供便利,而不是阻碍天地万物个体的发展,天地万物个体的发展,就是天道自身的发展。所以圣明的人效仿天道,努力去做,做有利众生的事,而不是跟众生争抢名利富贵。名利富贵其实是人生境界提高的累赘。所以老子总结道:“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到这里为止,我们将道德经八十一章的内容全部解读完毕。其中必有很多错漏,但是由于本人学识有限,只能做到现在的程度,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以便今后修改。谢谢大家。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