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道德经必须合道同德,才能无往不利 [复制链接]

1#

《道德经》遵循大道

原文/p>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zhāo),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

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译文/p>

希言自然(少发号令,不扰民也是符合自然的)。

故飘风不终朝(狂风不会坚持一上午),

骤雨不终日(骤雨不会坚持一整天)。

孰为此者(谁会使它们这样呢)?

天地(这是天地的杰作)。

天地尚不能久(天地的狂暴尚不能长久保持),

而况于人乎(又何况于人呢)?

故从事于道者(所以生活在自然规律中的人们),

道者同于道(修道者喜欢同道在一起);

德者同于德(有德者喜欢同德在一起);

失者同于失(失落者喜欢同失落在一起)。

同于道者(与道相同的人),

道亦乐得之(道也愉快地接纳);

同于德者(与德相同的人),

德亦乐得之(德也愉快地接纳);

同于失者(与失败相同的人),

失亦乐得之(失败也会愉快地接纳)。

信不足焉(诚信不足的人),

有不信焉(自然有不信他的人)。

感悟/p>

在这一章里,老子说得道的圣人要行“不言之教”。他说,只要相信‘道’,照着做,就自然会得到道。反之,就不可能得到道。

万物尊道而贵德,万物包括天。天降“暴雨”天刮“飘风”的行为并非正常,因此“天地而不能长久”。暴雨飘风也可以理解成*治上的腥风血雨。秦始皇称自己为“始帝”,自以为可以一世、二世、三世直到万万世,然而他不知道历史必然性,他不懂‘道’;但是‘老子’知道,‘老子’说“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亚里士多德也知道,亚里士多德说:“暴*是短命的”。暴*就是对天道的违逆,是逆自然之道而行。失去自然之道的*权,道亦失之,自然无法长久!

自然之道,话语包括不了,一旦用上了语言,就狭隘了“自然之道”。所以,老子说:“道可道,非恒道”。

所以,当孔子“无言”时,子贡问,老师,您若不说,我们还怎么记述呢?孔子回答:“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

庄子也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

“虚”与“静”原本就是宇宙创生之根本。我们遇见过一朵花开的美丽,却从未听到过花开的声音;宇宙在虚静之中创生和运行万物;“水善利万物而有静”,万物在无声无息之中被滋养;“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希言就是少干预、尊重万物身上的自然。

“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天下最大的贵人是自己的恒德,与其烧香拜佛,祈求好运,不如“从事于道,从事于德”,每日三省吾身,是否信奉天道,所行所为是否符合“自然之道”,是否做到了“唯道是从”?尊道贵德,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尊重自己也尊重其他人身上的“自然”,做有益于生命的事情,就是“益生曰祥”,也就与道、德同在了。

本章节,圣人揭示了人的生命之根,万有之源。从物质世界变化无常现象引导人认知自然永恒大道,回归明德良知良能,从失德悖道的状态中清醒过来,同于自然永恒之道。

成功者其所成之事必和于道,“道者同于道”,所悟道理“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希言自然”,随道而行,如有神助,看似“被道亲近”实则非道之功,悟道所生智慧使然。所有“道无势利之心,亘古长存”,而人有得道、失道之别。得道则智慧可用;失道则执念丛生,怨天尤人,斗志不存,往往与成功失之交臂。

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老子’都想告诉我们必须和‘道’同化,了解‘道’的习性,遵循道的意志,我们才能无往不利、所向无敌!

说到这会有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老子’认为‘道’才是最牛的,为什么必须要符合‘道’的意志,这和‘奴隶’有区别么?这是个大问题!

我熟读《道德经》几千遍,从里面悟出一个惊天秘密!等解说完整本《道德经》八十一章后我会详细说下,由于里面涉及太多敏感词汇,我个人观点又怕太过独特,现在说我都怕被封号!大家见谅!

但是我个人送大家一句心里话——心中充满正能量,顺道而行,幸运女神会随时眷顾你我!

记得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