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道德经第十五章,上古得道人的形象 [复制链接]

1#

首先来说说《道德经》这本书的整体结构是什么样子。《道德经》总共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论述的“道”,后四十四章论述的“德”,并且每一章都是在单独论述某件事情,前后好像并没有太多的联系,这是为什么呢?

在大多数人固有的认知里,老子西出函谷关,当时的边防将*尹喜不让老子走,听说老子的智慧很渊博,于是在尹喜的要求下,老子写出了这本书。很多版本都是这么来解释的,可实际上是什么样子呢,具体谁也不清楚,靠一部分想象力,一部分推测。在那个时期,文学体裁并没有成型,因此像这种专门分章分类的书籍估计是不太可能存在。有的是像《论语》那种对话题的方式,用一问一答的方式,把一些道理述说出来。

前来向老子问道的人有很多,社会各个阶层的人都有,老子和他们聊天,帮他们解惑,于是初步的“道德经”就出来了。后来把那些不必要的文字给去除掉,剩下的精华部分就成为了如今我们看得到的这本经典,即使是这样,我们现在看到的《道德经》还是属于“赝品”,中间经过那么多朝代的更改,以不见最初的样子,因此在读的时候务必需仔细阅读翻看,才能够把根本的精神弄清楚,搞明白。

这一章就是为“士”讲善“道”人的行为准则,在日常生活中,那些明白“道”并且掌握“道”的人,他们是怎么去生活的,他们是怎么去运作自己的人生的,老子对这些事情做出了一些概述,一些解答。

老子说,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道”本身是一种形而上的抽象概念,我们一般大众不会了解这些学问,因此很少有人会去弄明白这些“晦涩”的概念。如果有人能够弄清楚这些概念,那么他自身所拥有的智慧常人是看不明白的。比如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他在菩提树下得“道”成佛,觉悟了自己本来的心,拥有无上“法力”。我们平常人对他没有办法认知,把他都神话了,感觉他无所不能,有非常大的神通,可以呼风唤雨,可以上天入地。

这些感觉都是人们的臆想,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事情,老子同样也是“得道”的人,因此他在这里做出了一些解释,描述那些人日常的行为。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用以上几个比喻做出了一些解释,这些比喻我们初步去看读能够理解,可真正能做到实在太少太少。第一个,待事谨慎像冬天涉江过河,冬天渉江过河是什么样的场景,非常的小心,非常的谨慎,稍有差错自己就会掉入河中,性命不保。反观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有无数的人在唉声叹气,在怨天怨人,从来没有好好地反省自身。我们自身拥有太多问题,拥有太多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才会不断滋养那些不好的习惯,导致自身没有很好地发展。

接着又说到“居安思危”的精神,又说到自身的庄严程度,又说到洒脱,淳朴,心胸宽广等一系列事情,这些事情在我们常人看来非常的不可思议,不能够忍受,甚至连听都不愿意听,但是这些事情恰恰就是最好的事情,恰恰可以帮助一个人树立正确的三观,树立正确的方向,如果现在想要端正自己态度的朋友,那么这一章节,从现在开始需要每天读读,对自身会有很大帮助。

保此道者,不欲盈,故能蔽而薪成,成就自己。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