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怎样的社会,才是完美的道德经告诉了我 [复制链接]

1#
先邦寡民

此章经文是老子的理想国,这一点学人都毫无疑义。但“小国寡民”只是老子俗谛(现实地)的理想国,不是真谛(究竟地)的理想国。此章经文无疑十分重要,是老子入涅槃前所宣说的,是在遥远的未来在现实地必将显形的理想国。

唯识宗有真相唯识和假相唯识,理想国也有真相理想国和假相理想国。大部分注释家都把此章当做唯一理想国来理解,因此对老子的理想国有很多不解,甚至认为老子是要使人类文明退回到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

这样《道德经》的伟大价值就荡然无存。“小邦寡民”可以理解为一个教化区,即俗语的示范区,“邻邦相望”是非教化区,是示范区之外的广阔疆域。相比教化区之外的广阔疆域,教化区只能称为“小邦寡民”,但既然是示范区,小邦可以成为大邦。

大化流行,“邻邦相望”必然成为新的教化区(示范区),最后到达每一个角落。到此时,“邻邦相望,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将会打破,整个虚空法界将玄同得一,成为一体。

老子的理想国有二个,一个显形,一个不显形。真相理想国是入玄同大定中实证的“玄之又玄”的无上妙境,因此只能说“理想境”,不能说理想国。一旦说“国”(邦)就入文字障,就会使世人想到今日的国家。那是天大的误会。

老子所说的不是今日的国家,只是文字相同,境界完全不同。这种文字障首先必须克服。周礼注,大曰邦,小曰国。邦从土从邑,國从封界。此邦(國)只是聚落,生存之地。

《诗经·魏风·硕鼠》:“乐土乐土,爰得我所”。小邦即乐土,“小邦寡民”就是大小合适的乐土。破了文字障,就可以领会心中的乐土是什么。今人纠结于“國”(邦)而不知只是比喻,是“我所”、“乐土”的代名词,没有统治的内涵。

注释家不知老子的理想国有真谛和俗谛之分,又陷入文字障,就以为老子主张回到原始社会去,真是低估了大宗师的智商。“小邦寡民”是俗谛的理想国,即是道下化显形的化城。

此化城正是《妙法莲华经·化城喻品》中的化城。但修道士修行是“复众人之所过”,从俗谛的肮脏之地返回俗谛的理想国,再从俗谛的理想国返回真谛的理想国。小邦寡民与玄同得一的真谛理想国不是一回事,不然就会误解整部《道德经》。

真谛的理想国已经反复宣说,俗谛的理想国是第一次宣说,但也不得不宣说。世人修行必须严格依据道次第,逐级上修,最后才能入“玄之又玄”的无上妙境。

“玄之又玄”的无上妙境是不生不灭的寂灭地,能观生灭而本不生灭。“我”在现实地消失了,在究竟地显现了。破除了“邦”(国)的文字障,契悟老子俗谛理想国和真谛理想国的差别,此章的内涵就开显出来,不然就会一头雾水。

第八十章

第一段:小邦寡民:使有什(shí)伯(bǎi)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第二段: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第三段: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此章经文分为三段。

第一段经文:小邦寡民:使有什(shí)伯(bǎi)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经文:小邦寡民。王弼注:“国既小,民又寡。尚可使返古,况国大民众乎?故举小而言之也。”六十章说:“治大邦,若烹小鲜。”六十一章说:“大邦者下流。”二章都宣说治大邦(国),现在老子突然说“小邦寡民”,一定有密意。

庄子《秋水篇》说:“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庄子宣说了大小的真谛,破除了大小的文字障。破文字障是庄子这位大宗师的伟大贡献,整部《庄子》就是以破大小、生死的文字障为核心教义的。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道观之,即万物呈现无差别性。但以差别心观之,则任何一物都是至大,因为任何一物都有他物不可超越之大;任何一物又是至小,因为任何一物都有他物可以超越之处。

庄子这位大宗师已经明白,大小都是文字,都有文字障,世人之所以成为世人,就是执着文字障,把大看成大,小看成小。生死也是文字障,“哀莫大于心死”,一旦落生死文字障,心就死了。

其实大是文字之大,万物都可以超越;小是文字之小,小物可以超越万物。既然可以超越,大不是大,小不是小。老子说道“可名为大”,又“可名为小”(三十二章、三十四章)。把道称为至大是对的,把道称为至小也是对的。

圣人玄照万物,大与小是假象,是可以逆转的。老子的“小邦寡民”的小只是俗谛理想国显现为小,这个小有小的价值,但与大邦并不对立。小邦虽小,但可显现为大。寡民虽寡,但可显现为多。

前文“修之于身”、“修之于家”、“修之于乡”、“修之于邦”、“修之于天下”五修行位,可以证得身、家、乡、邦、天下“反衍”。反衍是庄子的特殊修行术语,是指互相含摄。大可含摄小,小可含摄大。

佛教说须弥纳芥子,芥子纳须弥。世人可以理解大含摄小,但不能理解小含摄大。因为世人有文字障,圣人没有文字障。庄子破文字障的玄照力来源于老子的大小互相含摄(反衍)的玄照力。

因为身、家、乡、邦、天下的互相含摄(反衍),老子的“小邦寡民”不可小觑,芥子纳须弥,小邦可纳天下,可纳三千大千世界。王弼说:“举小而言之也”正是此意。老子举起“小”在世人眼前晃了一下,世人别以为真的是小。此小邦是教化的发源地,可以观天下,可以观虚空法界。

河上公注:“圣人虽治大国,犹以为小,简约不奢泰,民虽众,犹若寡少不敢劳之也。”从显现上看,圣人化为一教父,即使治理的邦国有三千大千世界那么大,还是认为是一个小邦。即使民众多于恒河沙数,还是认为只有一家之众。

教父行俭约,不敢劳累民众。“受邦不祥,以为天下王”,只有承受天下万民的灾难,这样的才是教父。否则都是凡夫,凡夫无德无能,不可称为教父,不可以称为万民之父。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