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帮您解决道德经学习恐惧症,最差老师 [复制链接]

1#

《道德经》蕴含着大量的智慧和段子,爱好喜欢学习《道德经》的人非常多,但大家都苦于古文的深奥艰涩,很多学习者望而却步。作者另辟蹊径,把趣解与正解,故事加戏说糅合到一起,来满足不同学习阶段者的需求。初学者在轻松有趣中,一看便懂;深学者也能从正解中发现不一样的,值得思考研讨的观点。泱泱华夏,人才众多,筆者不敢自居,以“最差的老师”谓之,愿“最差的老师”带给大家“不最差”的《道德经》讲解。

今天讲第十四章,为了方便理解,戏说趣解置于前,直译正解置于后,让我们一起去探寻老子独特的思辨、幽默、智慧。

故事目前有三个人物:老子《道德经》作者尹喜(函谷关关令)庖甲(函谷关厨师)

老子:“尹喜,咱们讲了快半个月了,你来说说对道的体会?”

尹喜:“老师,体会?我想想……大道看不见,摸不着,也听不到,反正我感觉好神秘神奇。”

老子:“尹喜,道有神奇神秘的一面,但道也可以被认识的。”

老子:“庖甲,你也谈谈对道的认识。”

庖甲:“师傅,我讲不太清楚,但我认为,道就像我炒菜做饭一样,火太大了不行,太小也不行,水多了不好,少了也不好,各种调料还要搭配得当,饭菜才能好吃,道是有规律的,妙不可言。”

老子:“哈哈,讲得不错。”

老子:“道无形无象,无声无色,无臭无味,无边无际。看不见,就叫它夷;摸不到,就称它微;听不着,就叫希。这三种状态没办法讲得特别清楚,就混合为一吧!它不明亮也不暗淡,绵绵若存,不可名状,又像是什么都没有,虚空虚无,惚惚恍恍的样子。前面看不到开始,后面看不到结束。”

尹喜:“老师,我没说错吧!道就是神神秘秘。”

老子:“我们要按照自古就存在的大道规律,驾驭我们现在要做的事情,能认识把握本源本性,这就是大道的纲纪。”

老子:“关于道,就是很难用语言文字表达清楚,关键在‘悟’,所以你俩回去好好体会,现在迷糊不要紧,悟性很重要。”

视而不见,名曰夷(1);听之不闻,名曰希(2);搏之不得,名曰微(3)。此三者不可致诘(4),故混而为一(5)。其上不皦(6),其下不昧(7),绳绳兮(8)不可名,复归于无物(9)。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10)。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11)。能知古始(12),是谓道纪(13)。

看它看不见,把它叫做“夷”;听它听不到,把它叫做“希”;摸它摸不到,把它叫做“微”。这三者的形状没法说得很清楚,它们原本就浑然而为一。它的上面既不显得光明亮堂;它的下面也不显得阴暗晦涩,虚空虚无、延绵不绝却又说不清,无形无象。这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惚惚恍恍的样子。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开始,跟着它,也看不见它的结束。以“道”的本性,来驾驭处理现在的具体事物。能认识万物之本源,这就是道的纲纪。

(1)夷:无色。

(2)希:无声。

(3)微:无形。以上夷、希、微三个名词都是用来形容人的感官无法把握住道。这三个名词都是幽而不显的意思。

(4)致诘:诘,音ji(阳平),意为追问、究问、反问。致诘意为思议。

(5)一:一指道。

(6)皦:音(jiao)清白、清晰、光明之意。

(7)昧:阴暗。

(8)绳绳:不清楚、纷芸不绝,做绵绵讲。

(9)无物:无形状的物。

(10)惚恍:若有若无,闪烁不定,也可理解为道的虚无状态。

(11)有:指具体事物。

(12)古始:道的初始,可引申为本源或本性。

(13)道纪:道的纲纪,即道的规律。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