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如月之恒重新认识恒字 [复制链接]

1#

在第一章正式内容讲解之前,我觉得有必要跟大家说一说几个字的起源。我把它称之为“经典汉字思维”。因为读我们古代先贤的经典,尤其是先秦以前的经典,如果不把那个时候的一些关键字的本源的意思弄清楚,我们就很难读懂这个经典的意思。

先秦以前,在老子孔子时代,甲骨文还刚刚淡出人们的视线不久,当时的每一个汉字,几乎都可以说是原生字。古人在造这种原生字的时候,每一个字都是蕴含着非常深的含义的。它背后可能是代表一种现象、一类人或者是一种思想。所以说,我们在正式讲《道德经》之前,一定要先去探索一下古人蕴藏在汉字里面的智慧。

在去年楚华班的课堂上面,我是要求每一个学员都要去购买一本字典,叫做《甲骨文字典》。这本书是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很厚的大部头的书。收录了很多甲骨文的原生字,编者是一位老先生,一辈子就研究这个甲骨文。然后他自己用毛笔字临摹的甲骨文的演变过程,非常严谨。从这本字典上面不光可以学到我们需要的知识、思想,我觉得更可以从这位老先生身上学到这种治学的严谨精神。所以说,我推荐我们这一期“道德经熙解研学班”的学员,不管是小学员还是大学员,大家都去买这本字典,叫做《甲骨文字典》。去年上课的时候我也是要求学生们自己去查一些关键字的甲骨文的源生字,它是怎么过来的?它的一个演变过程。那么你自己去查的,去了解的,比我告诉你的,应该是更有印象。

同时还要推荐大家买一本书,就是《*帝内经》。在道德经熙解课程,我会根据*帝内经的内容来串讲,因为我认为天人合一的最典型代表,它是道德经和*帝内经的一个结合。它们背后的一些哲学上的原理是相通的。在我们教学过程中,会经常提到*帝内经,我们的诵读作业,读写思行作业里面也会有*帝内经的。所以说我推荐大家去买那本熊继柏老师的《*帝内经》。

我们的课程照样是要读写思行,如果是小学生呢,作业必须要求要读写思行。我们成人学生呢,我是建议你也参与读写思行,但是我不会勉强。

好,我们接下来进入主题,先讲经典汉字思维溯源。翻到屏幕上PPT的第二页,大家看到我讲的第一个字。是亘,横亘的亘。为什么讲这个字呢?大家先看我刚才发的一个小视频,一个月亮的阴晴圆缺。大家看这个小视频就是如月之恒。因为如月之恒,这是古代的一句词语。这里的“恒”,它表明了“道可道非恒道”这一句里“恒”字的本源。就是月亮阴晴圆缺的变化过程。

这个恒字,是左边竖心旁,右边亘字;再看亘字,现在我们看到这个亘字最早的甲骨文,它是一弯弦月。我们看到甲骨文过程演变到了篆书,它又像一个小舟,小船在河的两岸来回,就是渡船,像渡船一样往复的那种形象。所以我们看到,甲骨文字典里面这个“恒”字,它呈现出两种过程状态。第一种就是如月之恒,第二种就是一条河上的小船,渡船永远在两岸之间往复。总而言之,这两种情况,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它都是表示往复运动,永远在变化的这么一个过程。

我们看第三页PPT,这个亘字就更明白了,它中间是一个螺旋。从甲骨文到篆文,它是在两头的中间有一个螺旋,这就更加形象地描述了这个循环往复动态变化过程,这就是亘字造字时的自然起源。亘字加上一个竖心旁就是恒字。我们今天学道德经之前,第一,要改变对恒字的认识。以前很多人认为这个恒字,可能就是说,永恒不变,永久不变。其实更严谨地讲,“恒”是在外表看起来永久不变的情况下面,它内部之间是永远在变化,在螺旋往复的变化。在这一点呢,如果学过我们熙华国学院《论语熙解》,里面应该也讲过,因为那个里面我们谈到了这个恒字和恒卦,结合起来,谈到了恒字,也是如月之恒,恒丝庸帛,讲中庸的时候,也讲到了一个变化的过程。

我们重新认识恒字以后,对道德经的第一句话,“道可道非恒道”这个恒字的理解就非常重要了。继而让我们对整个道德经的哲学思想的领悟也是非常关键的。至少我们已经把它从原来的那种永久不变的那种思维,转化为我们认为它一直在那变化才是永恒,这个思维里面来了。这就是我们第一个讲到的恒字的经典汉字思维。

我们再看第二个字的经典汉字思维,这个字,我估计几乎所有人都没有想到,当然前面参加过我们楚华班学习的家长应该知道这个字了。

这个字是聖人的聖字,我们时常讲的繁体字的这个聖字,看我们PPT屏幕,我们根本看不出甲骨文的这个聖字和现在的圣字,它们之间的有多大相似。在甲骨文时代的聖人的聖字,它是最简单的写法,是上面一个耳朵,下面一个口,然后有一个人。总体而言,聖字的整体形象是头顶上顶着一个大耳朵。联想到我们古人造字的汉字思维,一个人头上只看见一只大耳朵,这个是干嘛呢,这个像什么呢?我们不妨思考一下。这和我们现代有没有类似的这样的东西呢。(连载待续...本文节选自熙华国学院年2月的《简帛对照本道德经熙解》研学班直播课文字整理稿,主讲者为上海熙华国学研究院院长:文之武)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