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七章,看上去是非常简单的。当然,只是看上去。
我看了好几遍,都不明白,老子为什么要这样写,似乎有点牵强附会。
是的,刚开始看的时候,是这样的感觉。这不是对老子的学问的亵渎。因为老子已经到了让我顶礼膜拜的程度。
这只是刚开始看的时候,产生的这种“生硬”的感觉。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这一句话,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
天和地,都能长久。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久,因为它不“自生”。
不“自生”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不为自己“生”,也就是不供养自己。
天地生养万物,唯独没有给自己留任何东西。自己不供养自己。
也正因为它不供养自己,所以能够长久。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所以,从天地之道,转为人文之道。老子在这里提到了圣人。
圣人处理事务,凡事都能处在后面的位置,不争不抢,反而能占住先机;
将自己置身事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
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因为无私,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问题就出在这里。从天地之道,到人文之道,这是自然的话题转换。
圣人的出现,令人疑惑。
如果按照字面的含义,圣人是指道德高尚的人。这位道德高尚的人,先己后人,毫无私心私欲,所以能够保全其身,并获得长久。
但是,圣人也是人。即使能够到达圣人之境,即使能够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他也是人,百年之身,怎么能够获得长久,如天地之天长地久呢?
这不是太过“牵强附会”了吗?似乎是硬把圣人,往天地上面去“敷贴”。
原来,是我们想错了。
这个圣人,并不是指的“人”,而是指的“圣人之国”,也就是圣人治理的国邦,圣人治理的天下。
如周文王治理的大周天下,汉武帝治理的大汉天下。
这里的圣人,指的是圣人所用的“治国之术”。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说的是国家和百姓的关系。真让我醍醐灌顶,豁然开朗。
国家在处理和百姓的关系的时候,如同天地之父母,处理和天地之万物的关系一样,
天地不供养自己。国家不为自己谋取任何私利。凡事以百姓的利益为先。不与民争利,不与民抢夺,仿佛置身事外一般。
如果国家能够做到这样,那么他不抢先供养自己,而百姓自然而然会供养国家。
如果国家能够以百姓的利益为先,自己却如同置身事外,那么百姓更可能保存这个国家。
天地是以无私来取得长久之道。而国邦,正是以无私来谋取长久之道。
这就如同《孟子·离娄下》所说:
孟子告齐宣王曰/p>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
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
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老子所说的圣人,原来是这样的。非圣非人,乃是治国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