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寥寥几句道德经,道尽人生大智慧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能冶好吗 https://m-mip.39.net/czk/mipso_4308635.html

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老子所著《道德经》堪称奇书。

它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治、宗教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由此可见,《道德经》不仅是中华文明中的一颗明星,更闪耀了世界。

哲学家尼采曾发出感慨:“《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取之桶,唾手可得。”

《道德经》的智慧被世人奉为圭臬,仅仅几言便能道尽人生大智慧。

直而不肆

《道德经·五十八章》云:“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圣人端庄方正从不害人,棱角分明而不伤人,性格直率但不放肆,光芒四射却不炫耀。

直率,是一种美德。

性格直来直往从不拐弯抹角,人们通常愿意同这样的人相处、交朋友。

但所谓“物极必反”,凡事都需要有个度,过于直率必然遭人嫌弃。

话语未经思索便脱口而出,可能会成为“肆言”,惹人笑话;可能“语中带刺”,成为伤人的利器;更可能得罪他人,惹祸上身。

西汉时期有一位学者名为京房,由于“祥灾异”深受汉元帝喜爱,高居魏郡太守。

正值受宠的京房提出《考功课吏法》,却在文武百官面前碰了壁,因此被搁置起来。

当时中书令石显专权,其友人五鹿充宗为尚书,二人把持朝*,与京房的*治主张有矛盾。

在一次元帝宴见京房时,他趁机下说辞,讲了一通“帝王任人不当,会造成天下大乱,灾异横生”的灾异。

这些话危言耸听,令元帝悚然心动,连忙向京房打听错用何人。

京房提出:“上最所信任,与图事帷幄之中,进退天下之士者是矣”,趁机将石显端了出来。

由此,石显等人对*见不同的京房更加心怀怨恨,试图将京房排挤出井。

借此前京房提出的《考功课吏法》,上书将京房调离京城,亲自以《考功课吏法》治理郡县,观其效果。

元帝接受了石显的建议,于是封京房为魏郡太守,秩八百石,居得以考功法治郡。

京房离京之后,石显想方设法为其罗织罪名,最终将其置于死地。

“直而不肆”是一个成年人必须要学会的处世规则,这关系到朋友圈的深度与广度。

一句话,虚话、套话、坏话,固然是不受欢迎的,而真话也要讲究其节制或者说话方式。

功成身退

《道德经·第九章》语:“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当功成名就之时,就应该急流勇退,这样做才符合天地间的大道,并能使自己远离灾祸。

谦受益、满招损,水满则溢、月盈则亏。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讲究凡事不能太满。

但于俗世纷扰,能做到“持而不盈,富贵不骄”的,少之又少。

一般人遇到名利当头,没有不心醉神往的,没有不趋之若鹜的。

能挡住诱惑的,即便不是圣人也能称之为君子。

被誉为“半圣”的曾国藩是“湘*领袖”、“晚清四大中兴名臣”之一。

公元一八六四年,平定太平天国之后,曾国藩手握十四省**大权,大清王朝半壁江山在他领导的湘*手中。

当时同治皇帝年纪尚小,整个朝*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

曾国藩的同僚便借势劝说他进*北上,推翻清*府的统治,建立曾家*权。

曾国藩却把劝说他的同僚让手下人带到书房,谎称此人醉矣,让他前去醒酒。

不仅是外人,就连他的弟弟曾国荃也曾经劝他北上推翻清*权。

而此时的曾国藩却回复弟弟一首诗:“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间处处有乘除。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亊浮云入太虛。”

意思是,曾经宰羊屠夫帮助楚昭王复兴王朝,却谢绝昭王请他做官。

屠夫回复楚昭王:“如今大王重登宝座,我又操起宰羊刀,恢复了以往的一切,这样就很好。”

曾国藩借此告诉弟弟:其一边拿着国家的奖赏,一边手握诽谤的书信,这人世间的事情本就如同天平,这头高了那边必定会低。

切不能因有功就忘乎所以,更不能因被人骂就垂头丧气。

人本来就是贪欲的,而欲望的源头就是罪恶。

只要效仿“屠羊说”乐观豁达、功成身退,届时荣誉也罢,诽谤也好,都不过是蓝天上的一片浮云,不一会儿就被风吹散,成为过往……

为此,曾国藩还主动削减湘*,让清*府放心,表明自己不会功髙震主。

不仅如此,曾国藩还教育后代要热爱、忠孝国家。

他将次子曾纪泽培养成为清朝著名的爱国外交家,替晚清挽回了大片国土。

“功成、名遂、身退”是曾国藩最佳选择,亦是智者最聪明的选择。

功成、名遂不愿身退,是权欲、物欲、情欲的诱惑,这贪欲终将把人拉入深渊。

苏东坡在《赤壁赋》中说:“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不是自己的,一毫而莫取。

清风明月虽无尽,但观月之亭,临风之阁,能无尽乎?

因此,知止就是:放开心事皆无限,一点道心四海同。

阴阳和谐

《道德经·四十二章》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世间万物,有时看似受损其实受益,有时看似受益实则受损。

中国传统极其看重整体的平衡与长久的和谐。

就像是太极图的“阴阳面”,在中国人看来任何事物都具有阴、阳两面。

阳长则阴消、阴进则阳退,达到阴阳平衡才最符合天地之道。

在人们的印象中,“田忌赛马”弘扬的是田忌临危不惧、足智多谋的优秀品质。

这个故事常常收录在课本中,启迪孩童灵活运用思维。

而鲜少人知道,“田忌赛马”为田忌迎来的雄风,在后来成为了一道龙卷风,将其卷入深渊。

“田忌赛马”中另一个主人公“齐公子”,便是后来的齐威王。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锱铢必报,此次赛马让齐公子颜面扫地,他对田忌怀恨在心,登上齐王之位后更有了将其铲除的想法。

当时田忌在*队中声望极高,又有孙膑佐之,功高震主一度危及王权。

彼时齐国另一位非凡人物邹忌,与田忌不合,派人于市集中造谣田忌想要造反。

这件事传到齐威王耳中,立即派人抓田忌前来审问。

田忌自证不了清白,带人攻打都城,要求城中之人交出邹忌,后不破,便逃到了楚国。

其实无论田忌有无造反之心,齐威王都有将其铲除的想法,因此没有查清楚事情的原委就派人捉拿田忌。

“田忌赛马”让田忌辉煌了一把,而后也将田忌拉入深渊,这不正是人们所说的“阴阳两面”吗。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世间万物即是如此,所以切忌功高自傲、也别因当下的蹉跎而全盘否定。

古来圣贤鲜少谈“利”,而总是喜欢谈“吉”、说“福”。

正是因为“吉”和“福”是长期累积的效果,而不注重当下一城一地的得失。

因此我们才常说吉人自有天相。

能够秉持天道,积德行善,上天自然就会万分眷顾。

结语

《道德经》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以上片言只语也不过浮光掠影,万不足一。

不过仅寥寥数语,也蕴含着非凡智慧。

遥想当年,迎着函谷关那漫天风沙,老子身骑青牛,写完这五千文便绝尘而去,这是何等的潇洒,又是何等的意境深邃。

而这样一本《道德经》,浓缩了老子关于宇宙、天地、国家、社会与人生的一辈子的思考。

也为后世子孙留下了一份深远的思维导图。

这样的东方智慧放之万年,也依旧光芒万丈。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