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道德经第二章,万物之间的关系,既是相 [复制链接]

1#
倾听白癜风患者心声 http://m.39.net/pf/a_6086176.html

如今这个时代,人们把更多的精力花费在物质欲望上,大家都在想办法赚钱,想办法提高自身的物质基础。于是去发掘物质间的规律,用“科学”的方法解决物与物之间的问题,用唯物辩证法对比事物间的前后差异,从而找出符合现实生活的规律。近代科学之所以如此发达,很大原因是西方智者运用了科学的“方法论”,一步步的探索研究客观的世界,从而造就出不同寻常的科技,造福人类。

从“物”的角度上进行分析理解,虽然物与物之间也有各种不同的变化,但“物”本身很少会变化,物理特性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只要弄清楚物与物之间的运动规律,我们就能很好地处理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把“有用功”发挥到最大,“无用功”减少到最低。

《道德经》第二章详细介绍了对待万物特性的态度,该怎样面对,该怎样运用,该怎样处理等等。首先说到“美”与“善”的概念,大家对美的事物都很喜爱,喜欢美丽的人,美丽的风景,美丽的情绪等等,同样对“善”也很推崇,希望人人都能用一颗善心对待自己,自己同样用一颗善心对待他人。但老子接着开始转折了,如果人们只想着“美”与“善”这些表面的文字概念,那么就代表他有“丑”和“恶”的概念,因为有对比所以才会有这些憧憬和向往。

美与丑,善与恶这是天然存在的概念,确确实实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人们自发的会弃丑求美,会去恶扬善,在我们从小学习的知识中,也被赋予这些概念。可对于什么是真正的“美”,什么是真正的“善”,有明显的定义那吗?这些抽象的概念是没有特定属性的,与“物”的特定属性不同,这些概念更多反应人精神层次上的事情,没有特定属性,因此变化多端。

因此老子想到用相对的方法来解释这些抽象概念,正如“物”的相对性。一个物体自有其物理特性,首先理解这个“物”的自然本性,再来理解“物”与其他事物间的关系,运动是相互的,从而有了相对与绝对的概念。

接下来老子举了好几个例子,比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等等。有与无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难与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相互比较等等,其中如果单一存在某种概念,那么另一种概念就不能够单独存在了,因此事物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单一存在的可能性很少。

这是万物的特性,宇宙运转就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物”上的变化是相对和绝对间的转换,而作为万灵之首的人类,把这种变化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根本原因是“人”的内在会不断地变化。人的大脑每时每刻都在进行高度的分析计算,思维方式也在进行改变,对外界事物的认知也在逐渐改变,因此人难以捉摸,因为思想变化多端。

“物”可被人认知,“人”自然也可以被人认知,但人有那么多不可能全部认知,好在我们可以认知自己,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我们都可以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内在的精神世界,了解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了解自己该如何行为,该如何做好自己本分的事情。自然赋予人的特性差不多,可由于环境不同,思考的方式自然不一样,别人没有办法完全了解自己,可好在自己可以完完全全地明白自己需要的是什么。

当一个人真正理解自己时,那么对外界的认知就能更加清楚,更加明白,更加通透,所以老子接着才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功成而弗居”,就是在合适的时间里做自己该做的事,如此就是合情合理的,顺其自然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