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道德经第七章,圣人治国,天长地久,圣 [复制链接]

1#
青少年白癜风公益活动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700353473777029651&wfr=spider&for=pc

《道德经》第六章,老子说“谷神不死”,“是谓天地根”。对于“谷神”,我做了自己的解读,谷为地下之下,神为天上之上,故而天地孕育在谷与神之间,人则生活在天地之间。这一章,老子继续以天地之道,来引出圣人之道。

1、原文及我的释义

《道德经》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我的释义。

天和地都是长久存在的。天地之所以能够长并且久地存在着,是因为他们的存在和运行都是无我的,所以能够长久地存在。因此,圣人都不显现自身的存在和功劳,反而被人们所拥戴;远离名利的争端,从而得以保全。不正是因为圣人没有自私自利之心吗?所以,反而成就了圣人的治国理想。

2、什么是“不自生”?

本章老子仍以“天地之道”为引,来阐述圣人为什么要行“无为”治国之道。

本章老子所引的是天地的长久。“天长地久”向来被人们用来寄予希望可以长长久久拥有的美好愿望,比如说爱情。那么,对于一个治国者,国家的长治久安也当是他最美好的夙愿。

我想,这里老子说天长地久,或许也有这么一份美好的愿望,希望圣人治国,可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百姓安居乐业,如同天长地久一般永远延续。

为什么天地可以长且久?老子说了,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那么,什么是“不自生”呢?

通常都说,“不自生”就是天地不为自己而生。这样说对不对呢?我觉得是有这么一层意思的,但只有这一层意思还不够。

前面老子说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为何“天地不仁”?实际上,天地是无我的,既没有自我的好恶,也没有自我的意志。天地以及天地间的万物,都以他自己本然的样子存在,以他自己本然的运行,以他自己本然的样子发展。

所以,不自生,当指天地无我,不以自我的意志存在和运行,当然也不会为了自己。正是因为天地以无我存在和运行,故而天地才可以长久地存在。

3、圣人“后其身”与“外其身”是什么意思?

天地“以其不自生”而“长生”,圣人如何借鉴呢?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老子说了两点,“后其身”和“外其身”。那么,“后其身”与“外其身”是什么意思?

字面理解一下,就是把自身放在后面,把自身置之度外。这种说法对不对呢?我觉得也还不够,还需要深究一下。

深究什么?比如,把自身的什么放在后面,或者把自身放在什么的外面。

前面说过,这一章老子是以天地之道来说明圣人的无为治国之道的。所谓“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就像天地一样,做一切该做的事,但不为私,不居功。

所以我们看,圣人在作为时,并不是“后其身”的,居功时,却把自己藏了起来。这是圣人不与民众争私抢功,所以会受到民众的拥戴。

再看“外其身”,通常的解读都说,“外其身”就是将自身置之度外。若是说圣人将自身的安危置之度外,我觉得这不符合老子“贵生”的理念,而且也非圣人所应为。所以,我觉得这里说的“外其身”,所“外”的应是名利,这又继承了老子在《道德经》第三章所说的,“不尚贤”和“不贵难得之货”的理念,也是老子“无为”治国之道的体现。

常言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圣人将自身远离于名利之外,反而生命得以保全。

以上,正是由于圣人没有自我之私心、私利,反而成就了圣人私心、私利。圣人的私心、私利是什么?正是国家的长治久安,如天地般长久。

圣人之私,乃天下之公也。

4、对立统一思想的初体现

这一章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点,就是对立统一思想的初体现。

不自生而长生,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无私而成其私。

天地从无到有,因分别而有对立。圣人治国,源于无,顺于有,守此而得彼,正是圣人与常人的不同。

关于这一点,后面还会有很多的体现。比如第二十八章: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荣守辱。这里只略微提一下吧。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