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道德经第四十四章知足与知止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科医院正规吗 http://m.39.net/pf/a_5154125.html

原文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译文

虚名与实体,哪个更亲近呢?身体与外物,哪个更重要呢?得到与失去,哪个才是问题呢?过于喜爱必然有大的耗费,过多收藏必然有大的损失。所以能够知晓满足就不会受辱,能够知晓停止就不会危险,这才可以长久。

解读

在第四十四章,老子提出了令人深思的问题。常见的情况,一直是向外去探索,求名,求利,求权,但这些追求会有尽头吗?即便看似得到了什么,却也可能因此而失去了什么。对我们而言,与虚名相比,更重要的是实体。与外在的财物相比,更重要的是内在的富足。

所以常见的情况,有人会过去奢爱什么,也因此付出了大量的心力和财物,如此执迷的结果是忽视了其他重要的存在。有人会过于收藏什么,但终究的结果是有大量的损失,对自己而言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对子孙而言也难以守住万贯家财。

对人而言,有一个“和”字可以作为判断的标准,看当下是否处在“和”的状态。那些执着的、奢侈的、放任的情况都并非是和谐的。当下的状态,一定是过去合理的结果,所以我们能不能做到知足、知止呢?知足是富足的,不会受辱。知止不会越过界限,不会危险,这样才能够长久。

老子所说的知足和知止,不理解的话可能会误解。知足并非是指消极的安于现状,知止也并非是指消极的不求进取。知足,是知晓当下的结果一定是合理的,不会去抱怨、纠结,如果有期望的结果也可以通过接下来去创造。知止,是知晓事物运动的边界在哪里,不会越过那个伤害自身的边界。静止不动,并非是知止,不顺应“道”就会违背“道”。顺应“道”,才能够长久地存在。

在《道德经》中,老子描述了较多的内容,教人如何去顺应“道”,所以找到适合自身的方法,去践行就是合适的。

比如在第二十六章,老子说圣人前行不离辎重,对待荣观也能超然对待。在前行的过程中能够保持清静,所以能够感悟“道”,顺道而行。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