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读道德经第四章道是什么给你本章正本清 [复制链接]

1#

读《道德经》,每个人都最想知道“道”究竟是什么,结果老子在第一章开头抛出“道可道,非常道”之后,却说起了“有”和“无”,接下来又讲圣人以无为治国。第四章老子终于讲到“道”了,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子怎么说。

01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给出我的释义。

道啊,像是一个空空的容器,但用起来却好像永远也不会满溢,多么幽深而博大啊,好像是可以容纳万物的宗主。道啊,又好像是挫去了尖锐,解开了纷乱,与光相和,与尘相同,清澈而无踪啊,好像一个似有若无的存在。我不知道他来自哪里,好像出现在一切主宰之前。

02

由于本章我的释义与目前所能看到的所有的释义都有比较大的差异,所以想在这里做点说明。

很多人读了第一章就说,道是无。我的看法是,老子没有这样说。

当年,释迦牟尼佛灭度的时候,教给了弟子们四依法,以此来学习佛教经典。

四依法(或四依四不依)为,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出自

所以,我在读《道德经》时,也尽可能看老子在《道德经》里是怎么说的,而不是看别人是怎么解读的,或者猜测老子话里话外的意思,来给道一个明确的概念上的界定。

正如我在第一章的解读文章里说的,老子开篇说“道可道,非常道”就是一个声明或警告,不要从表述出去的文字来定义大道,道是以文字为引,在文字以外去寻找的。

为什么要在这里强调这个?因为如果在前面把道理解成无了,到这一章就很难理解了,我看了很多解读都解释不通,所以这一章的解读分歧特别大。

更大的问题是,你对道的理解是错误的。道是无法具象的,你觉得无法具象就是无,然后执着于这种理解,这样你与真正的大道就无缘了。

道是无吗?老子真没这样说,老子只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所以不要把道给局限了。

那么,无和道有关系吗?当然有,无和有,还有前三章老子说的东西,都和道有关,但并不是道本身,是道的一个体现吧。

就像盲人摸象,这些可能只是大象的一条腿,所以,不要认为这就那个大道了。

03

接着说说本章常见的两种拧巴的解读逻辑。

一种是认为有的字用错了,或者这个字在这里不是原本的那个意思,然后硬往自己理解的方向拧。

还有一种是认为“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这几句是跑错地方串错门了,因为古代书籍是写在竹简上的,哪根简掉出来放错了也确实是一种可能。

好了,下面给出我正本清源的解读。

我们知道,老子非常清楚“道可道,非常道”,就是用文字表述出来的道,并非那个恒常的道,就像名与实的差别。但《道德经》既然就是专门说道这个问题的,还是得具体讲讲道是什么。怎么说呢?

老子用比喻仅说了道的三个特点。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这一句,把道形容为一个容器,可以容纳万物却不会满溢。这是说,万物皆在道中,无出其外。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这一句,把道拟人化了,好像他自己可把自己隐藏起来,好像不存在一样,让你难觅其踪。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如果对道追根溯源,道好像在一切存在之先。

你觉得老子把“道”说清楚了吗?如果不清楚,那就对了。

我觉得,老子应该也特别害怕我们把道认定为某种什么东西,把它具象化了,这肯定就走入了对道的曲解的误区。所以,我们在理解老子形容道所用的比喻时,也应避免具象化的思维,而是要抓住其要表达的内在含义。

04

年,苏轼在徐州任知州时,作了一篇《日喻》。以一个盲人识日的事例,来指出“道之难见也甚于日”。

由于这个故事和其中的道理苏东坡写得过于生动而完美,下面为大家分享其中两段,这将非常有助于对本章的理解。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槃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樾,以为日也。日之与钟、龠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槃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龠,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日喻》苏轼

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问看得见的人太阳是什么样子。

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样子像铜盘。”这个失明的人敲铜盘听到了它的声音,一天听到钟声,就把发出声音的钟当做了太阳。

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像蜡烛。”失明的人用手摸蜡烛,晓得了它的形状。一天,摸到一支形状像蜡烛的乐器龠,就把它当做了太阳。

太阳和钟、龠的差别太大了,但是天生双目失明的人却不知道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因为他不曾亲眼看见,而是向他人求得关于太阳的知识。

抽象的道理很难被认识,这一点比太阳难认识的情况更加严重,人们不通晓抽象的道理的情况,和生来就不认识太阳的盲人没有什么不同。

通晓的人告诉他,即使有巧妙的比喻和很好的启发诱导,也无法使这些比喻或教法比用铜盘和用蜡烛来说明太阳的比喻或教法好。从用铜盘比喻太阳到把铜钟当做太阳,从把铜钟当做太阳而到把乐器龠当做太阳,像这样辗转连续地推导,难道还有个完吗?

所以人世上大谈“道”的人,有的就他自己的理解来阐明它,有的没有理解它却主观猜度它,这都是研求“道”的弊病。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