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复制链接]

1#

详细解读《道德经》1

道是一个整体,一体虚空,本体是无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

“道”:《道德经》专有名词概念。

常:常常,恒常,平常。

“名”:特指“道”的名,与“道”的字对应。

“无”:指无形无状的虚空。

天地:指天地万物。

始:起头,最初。

“有”:万物的总称。

母:母体。

妙:奥妙。

徼:边界,端倪。

玄:《说文》:“玄,幽远也。”比喻深奥,神妙。

门:房屋等的出入口。比喻总源头。

〈译文〉

“道”,可以言说,但不是平常所说的道;

“道”,可以取名,但不是平常所取的名。

“无”,是天地万物的开始;

“有”,是天地万物的总称。

所以,常常从“无”的角度,观察道的奥妙;

常常从“有”的角度,观察道呈现的特性。

“无”和“有”,都来源于“道”,只是名字不一样,都很神妙。

“道”,神妙又神妙,是天地间所有奥妙的总源头。

〈解读〉

本章主要是提出了道、无和有的概念。揭示了道的本体是无,道是天地万物的总源头,道是一个整体,万物与道是一体的,天人合一,万物的天命本性是无,道心是无我,没有独立的“自我”存在的生命真相。

《道德经》第一章是全书的总论。以后各章都是第一章内容的具体展开。所以,明白和把握第一章的内容,是理解和把握《道德经》中心思想的重点和关键。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句话的主旨是提出道这一名词概念。道是《道德经》的专有名词,是《道德经》最核心的概念。

道,是天地万物的总源头。它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是一个真实的、客观的、实际的存在物,只是一直没有被人们发现和认识。圣人老子发现并认识了道及其伟大性质,于是向人们推介。

为了表述的方便,圣人老子给这个“总源头”取字为道,同时取了个名。

为了引导人们正确地理解道的含义,避免惯性思维带来的误解,本句强调了“非常道”,“非常名”。

人们平常理解的道,大概有三个方面的含义:

一、道路。

二、规律,原理,原则,方法等等。

三、哲学观念,思想理论体系,人生感悟等等。

“非常道”,用排除法明确了道这个真实客观的存在物,其内涵一不是指道路;二不是指规律,原理,原则,方法,等等;三不是指哲学观念,思想理论体系,人生感悟,等等,而是一个客观存在物。这就从内涵上将“道”与人们通常所说的那些道区别开来。

人们平常理解的名,一般能看见或感知到名相应的具体对象,及其形体、状态等等个性特征,有一个固定的像。“非常名”明确了道之名可能没有固定的像,“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这就从形态上将圣人老子所说的道与人们通常所说的道区别开来。

《道德经》提出了道这一名词概念,并引导人们认识理解道,这对中华文化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古代的中国社会,人们对大自然的认知还处于无知和愚昧的状态,普遍认为自然界存在着一个主宰和决定人命运的天神、天帝,所以*神迷信、神学宗教观念盛行。《道德经》阐释的道,让人们明白了道是天地万物的总源头,万物由道创生,而不是什么天神、天帝是造物主。否定了天命*神观念,人们从宗教迷信中摆脱出来,树立了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大禹治水,命自己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等的自立自强、人定胜天的主流世界观,中华民族得以健康地发展,中华文化得以能够绵延不绝。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无、有,是《道德经》中两个重要的名词概念。“无,名天地之始”。无,是天地万物的开始,也就是说,无,是天地万物的萌发之处,开始的地方。

万物开始萌发,还没有产生,也就是还没有成形成状,这个时期,人们看不到万物的像。所以,万物产生之前,人们“看到的”这个宇宙天地广域是无形无状的虚空状态,这个“无形无状的虚空”,称为“无”。

无的特征是无形无状,看不到什么,听不到什么,感觉不到什么,但是,它真实的客观存在。

万物萌发于“无”,万物开始的地方是“无”,就是说,“无”产生了万物,即:“无”产生了“有”,“无生有”。

从“无”到“有”,犹如从0到1。“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由此可见,“无”是万物的发源地,万物的总源头。

万物产生之后,人们“看到的”这个宇宙天地广域中存在的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水草花木,飞禽走兽,猪狗牛羊,河鱼天雁,包括人等等万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有形有状,所以,万物总称为“有”。犹如萝卜、白菜、茄子、……,总称为“蔬菜”。

无和有,是人眼“看到的”样子。

无形无状,称为无;

有形有状,称为有。

无,能产生万物(有),是因为它并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里面有东西。“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道德经》21章),意思是无形无状的虚空里面有“精”,“精”还带有“信”。用现代物理科学的语言来讲,“精“就是能量。这个客观存在的“无形无状,弥漫着能量的虚空”,老子称之为“道”。

道,是无形无状、无边无际、弥漫着能量的虚空。

道与无和有是什么关系呢?

道是客观存在的实体,无是人眼“看到的”样子。道是无的实体。万物产生之前,“看到的”宇宙天地广域是无的状态,所以,道原本的样子是无,即道的本体(原本的样子)是无。

有,是人们“看到的”有形有状的万物的总称。

无生有,本质上就是实体的道产生了有,即:道产生了万物,道是万物的总源头。

道与宇宙的概念是有区别的。道具有独立性和唯一性,宇宙是人眼看到的广域,宇宙或许有多个。总之:

道的本体是无。

道产生了万物(有),是天地万物的总源头。

“道是万物的总源头”,这一发现意义深远。

道是万物的总源头,表明道生万物,作为万物之一的人类也来源于道。道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在人之上不存在什么人格化的天神、上帝。人创造世界而不是上帝是造物主,人生的命运靠自己主宰,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人必需自立自强。

道是万物的总源头,万物之母,万物都带有道的信息,人也一样。道、万物、人,同根,同源,同心同性,天人合一。人必须克服后天的人性弱点,摒弃人之道,遵循天之道,尊道贵德,才能体现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创造出辉煌的人生。

道是万物的总源头,道生万物,犹如母与子的关系,万物都是道之子,天地万物都是一体的,一家子,平等齐一。

对人类而言,无论你是什么肤色,什么长相,什么宗教信仰,属于哪个种族,哪个组织,哪个国家,贫穷还是富有,平民还是高官,学历高低,能力大小,都是道之子、一家亲,就像是一串葡萄上的每个个体,相互间是平等的,独立的,同样重要的。因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相互平等,相互依赖,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相互支撑,相互成就,相互和谐的。不应该有个人优越感,自我高贵感,组织优越感,傲慢自大,自负偏见,损人利己;不应该去歧视,欺凌,伤害别的个体。伤害的都是自己的家人,因为我们都是道之子。

同样,人和动物,大自然都是道之子,同属一个大家庭,都是完全平等齐一的。也要像爱自己一样爱护动物,爱护环境,保护我们的共同地球。地球如同一艘宇宙飞船,地球上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动物,一山一水,一花一草,同属于这艘地球飞船上的一分子,都是完全独立的,平等的,可尊敬的。爱护动植物,保护环境,就是保护家人,保护我们生命依托的这艘地球飞船,保护大家庭。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在科学极其贫乏,科学方法极其简单初级的古代中国,圣人老子有效的科研方法是什么呢?

观,是圣人老子所用的认识、探求宇宙天地万物真理实相的有效的科研方法。不仅老子,古代中国很多的科研成果都是研究者用“观”这一有效的方法探索得出的,比如中国古代的太极图、八卦图等等。其实,现代的科研方法也是观,只是科学仪器增强了观的能力而已。

如何认识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观,是认识和把握道的正确而科学的方法。通过观天地万物,读懂大自然无字天书,体悟无、有、无我的本质。以此认识道,明白生命真相。

老子的研究成果具有科学性吗?回答是肯定的。

道,是圣人老子的观察发现,它的科学性在于它的真实性和客观性。道,不是规律、规则,不是哲学概念,不是理论观点,不是人生感悟,而是真实存在的客观实体。人类社会的科学对道的科学性经过了三个认识阶段。

第一阶段,古代中国社会的科学技术水平极低,这一时期,人们对老子提出的“道生万物”不理解,无法从科学技术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

第二阶段,社会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水平,人们从科学的角度,用已有的科学知识去审视“道生万物”的科学结论,否定了老子结论的科学性,认为老子的结论是错误的。当时科学的结论是,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不可能来自虚空。

第三阶段,社会科学发展到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水平,科研方法和技术水平到了很高的程度,借助先进的科技仪器,科学界开始认识到老子“道生万物”的结论是科学的。而且发现老子的科学是超出现代科技水平的超科学。现代科技水平的认识能力才刚刚接近道,但对道的把握和认知还远远没有达到老子的认识程度。有人开始拜服老子的超科学能力,开始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