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读老子道德经十四章感悟 [复制链接]

1#

原文: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读译:眼看不见叫做“夷”,耳听不到我们叫做“希”,手摸不着,叫做“微”,这三者,不会无法追究,往常将其混而为一,上不明亮,下也不阴暗,连续不可定名,归于平静无物,是以没有形状为形状,没有物象为物像,称之为恍惚,依照他的运行定律,在前看着到他的前头,随之后也追寻不到结尾,掌据这个古今相传的道,运用它的定律规范现存一切事物的运作,我们可以推出“道”的相对开始之处,那便是道的纪元的开始。

读感:超脱于具体事物之上的“道”,与现实世界的万事万物有着根本的不同。它没有具体的形状,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它无边无际地无古无今地存在着,时隐时现,难以命名。“道”不是普通意义的物,是没有形体可见的东西。在此,老子用经验世界的一些概念对它加以解释,然后又一一否定,反衬出“道”的深微奥秘之处。但是“道”的普遍规律自古以来就支配着现实世界的具体事物,要认识和把握现实存在的个别事物,就必须把握“道”的运动规律,认识“道”的普遍原理。

《道德经》十四章,细读之下,感觉这一章只是说明一些事理,解释“夷”“希”“微”。“夷”“希”“微”对应“视”“听”“博”,仿佛我们可以看到人的三种神,麻木之人,仿佛便是视之不见,行尸走肉一般,喜欢热闹,好打听人瘾私者,或者听不到声音者,也是少见多怪,幸苦努力一场空,似乎是得不偿失。人生的三种境界,似乎对着“夷”“希”“微”般叹息。三者之间,相互参差,相互混合为一,组了宇宙万物永恒定律。试图分清,便又混乱其中,人生中的苦乐纠缠,好像也是如此一般,周而复始,我们总是走不出这万古不变的始终。

以古御今,便是要从已经发生的生命轨迹中去寻找天道之路,追寻何处来,何处去。但是,人似乎有随机性和一些必然性,生命从开始到结束是一个个的循环,这种循环,有时在人为的发生着变化,慢慢的追求这种永恒的循环,让这个循环变得更完美,由各个个体的循环替代进化到大的循环替代,那一个起始过程,才是我们人生追求的人生轨迹。小循环中套着大循环,智者,明白,让自己的轨迹变得圆满,而有一些由变得更加曲折。在一个一个的生命循环里,我们有很多借照,关键是我们能不能参悟。人类的思想总是能给自己找到一个理由,让自己相信,自己的一切都不可重复,而到底有没有重复,我们认真的寻找一下,也许就能好现,有些东西,我们只是在重复着又重复着。

“视而不见,听而不理,博而不得,”这三者之间,似乎也很适合于当今人的心态。现代人功利心重,往往被名利目标迷乱了双眼,双耳,人心,三者混而为一,似乎也成了一种必然。是不是有别的什么意思,似乎有些什么道理,可似乎又没有道理,公道自在人心,如何其上不徼,其下不昧,似是关键,没有标准,就是标准,转回头来又是废话,可世界上有很多事,这些有道理或者认知为没道理的东西,在古今之借鉴之下,我们似乎还是可以找出些标准,这便是道理。这就是读老子《道德经》十四章的一点感悟吧。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