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道德经最经典的一章,告诉你怎样做才符 [复制链接]

1#

百家号:日月光辉火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译文:诚实的言谈并不漂亮,正如漂亮的话语并不诚实。善良的人不巧辩,正如巧辩的人不善良。真正懂的人并不广博,广博的人不能深入地懂得。“圣人”不私自保留什么,他总是尽全力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充足;他总是尽可能地给与别人,自己反而因此更丰富。自然的法则,是利物而不害物;“圣人”的准则,是帮助别人而不和别人争夺。

老子在最后这一章对整部“道德经”中的“道”和“德”做了精深的阐述。

本章开篇老子就提出善恶、美丑等矛盾对立的一系列问题,并阐述了他的辩证法思想。

首先是从人的言语上说起,告诉你什么样的言语是可信的。诚实的话,不好听;好听的话,并不诚实。有“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之感。

第二是说,善良的人不巧辩,不会“夸夸其谈”更不会“巧舌如簧”,正如“巧言令色”能巧辩的人一定不善良。但是人的善恶不能单从言语上来做判断,还要通过他的言语来窥视到他内心真实的动机,是善是恶便可知晓。不要被他的“巧舌如簧”所朦蔽,这样就能真正识别出善恶、美丑。

其次是说“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老子是从认知和自知的角度,来告诫人们要懂得谦虚、谨慎不可逞强好胜,做人要诚实、正直不可自欺欺人,要保有谦卑的心态,这样才能获得人们的尊重。

再次是说“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有道的圣人不自私,没有占有的欲望,他总是尽心尽力帮助别人,给与别人,但自己反而会更充足更丰富。

老子从正反两个方面来阐述自己的思想,即舍与得,给予和索取的辩证关系。人就应该效法自然,按自然规律做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既是天理,又是良知明照。

最后是本章的重点,老子由“天道”推及“人道”告诫人们要遵守自然规律。并阐述了“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这是宇宙的法则

首先说“天之道”是利益自然万物,而且对万物不能有任何的损害,百利而无一害。这就是老子对天道的高度概括。

接下来是讲“人之道”为而不争,多给予少索取就是人道,其意是提醒和暗示人们不要贪得无厌。为人处事要效法天道“利而不害”,还要遵循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老子为什么在开篇要暗示出善恶、美丑的现象呢?因为一旦社会上出现了假、丑、恶的现象人就会失道,无德,最后就是良知泯灭,人将不仁。

如果没有真、善、美,那一定就会出现假、恶、丑。即是此销比长。这就是老子用辩证法的思想对自然万物的阐述。提醒世人要遵天道,尽人德,按天理良知为人做事。只有这样才能法乎自然,符合天地之道。

实际上,老子在本章是从天道讲起,告诫人们应该怎样效法天道。正所谓大美无声,大道无痕。圣人之“德”从来不需要别人的占美,真正的自然之“道”是不会鲜露任何痕迹的。

这是整部“道德经”最为重要的一章,老子在本章中阐述了天地间的大道。“利而不害”和“为而不争”的道理。这正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