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道德经2425章原文译文解读事例 [复制链接]

1#

第24章:企者不立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日: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迈起大步想要前进得快,反而不能远行;自我表现的人反而不显扬;自以为是的人反而不彰显;自我夸耀的人反而没有功劳;自高自大的人反而不能长久。从“道”的角度来看,这种人叫剩饭赘瘤,人们讨厌这种人,所以有道的人不是这样做的。

老子在本章中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指出“自见”“自是”“自伐”和“自矜”都是轻浮、急躁和自我炫耀的表现,并将这种表现看成是残羹剩饭,是令人厌恶的东西,同时指出有道的人是绝对不会这样做的。实际上,老子在这里又使用辩证法的思想主张以退为进和所谓的“委曲求全”的处世哲学。当然,老子的这种观点和态度,是很多积极进取的人所无法认可的,因为他的这种思想和主张,在表面上看来往往给人留下逃避现实、消极退守和防御的印象。但也应该看到其中辨证因素。现实生活中适得其反的例子不胜枚举,懂得了这个道理,时时留心,事事在意,思虑周全办事稳重,往往能够避免许多麻烦,把事情办得更好。

中国古代著名的神医扁鹊,之所以能够名扬天下,并留下美名,除了因为具有高明的医术,还与他本人高尚的医德、谦虚的态度是分不开的。

扁鹊,战国医学家。本姓秦,名越人,齐国渤海莫(今河北任丘)人,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开山鼻祖,对中医药学的发展有着特殊的贡献。由于他医道高明,能够治愈不少疑难杂症,甚至传闻他能够起死回生。

扁鹊的名声很快就传到齐国国君的耳朵里,齐国国君是一位爱才的君王,于是他决定要给扁鹊封一个“天下第一神医”的称号。但是,扁鹊却坚决不接受这个称号,并告诉齐国国君,说自己的医术远远不及两个哥哥那么高明。齐国国君就没有听说过扁鹊的两个哥哥的名字,其他的大臣也纷纷摇头说这两个人名不见经传。扁鹊回答说:“我二哥扁雁在重大疾病出现很细微症候的时候,他就能够诊治出来。所以他在家乡很有名气,因为村人知道他可以治愈小毛病。而大哥扁鸿的医术能够看人一眼就可以判断出此人得什么病,赶在在其得病之前予以及时治疗。而我呢,则既不能像二哥治愈大病于仅仅出现小的症状之前,又不能像大哥防病于没有发生小病之前,等到要我来施展妙手回春的医术时,病人大多已经病入膏肓,无药可医。所以我的两个哥哥才是天下第一,而我仅仅博得一个虚名而已!”

扁鹊之所以能够流芳百世,时至今日仍然被人们所怀念,正是由于他具有高尚的医德和谦虚的态度。这也成就了扁鹊流芳百世的美名,正暗合老子“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的智慧。

第25章:道法自然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有一种东西浑然一体,在天地还未分开的时候就已存在了。

它没有声音,没有形象,不依附任何物质,独一无二,永不改变,周而复始地循行在寥廓的宇宙间,可以说是天地的父母。

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就把它叫做“道”,又勉强为它取名为“大”。它无所不容又周游不息,周游不息而又广阔辽远,广阔辽远而又返转还原。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字宙间有四大,人占了其中之一。

人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道以它自身的本性为法则。

本章是对“道体”以及其运动特征、作用等的集中描述,是该书至关重要的一章。

老子认为:“道”并不是不同分子或各部分组合而成的,它是个圆满自足的浑朴状态的和谐体。对于现象界的杂、多而言,它是无限的完满、无限的整一。它是一切事物的根本,且是在天地产生之前便已经存在了的。人为万物之灵,道、天、地、人,成为宇宙中四个伟大的存在。人被提高为宇宙中四个伟大存在之一,唯独没有“神”的存在。产生于两千多年之前的老子哲学没有给“神”留有任何地位,更表明了老子哲学的可贵。

生物学家一个人去山区旅行了数日,回来后,给别人讲他的经历:某日,在经过一片草地时,忽然听到青蛙凄厉的叫声。他定睛一看,一条蛇正紧紧咬住一只青蛙,青蛙正在垂死挣扎…

听者打断他的话:“那你一定是想办法救那只青蛙了吧?”

不料他摇摇头,说:“没有,我赶紧走开了。”

唐代著名的慧宗禅师常为弘法讲经而云游各地。有一回,他临行前吩咐弟子看护好寺院的数十盆兰花。弟子们深知禅师酷爱兰花,因此侍弄兰花非常殷勤。但一天深夜狂风大作,暴雨如注,偏偏弟子们由于一时疏忽,当晚将兰花遗忘在户外。第二天清晨,弟子们望着眼前倾倒的花架、破碎的花盆后悔不迭。几天后,慧宗禅师返回寺院,众弟子忐忑不安地上前迎候,准备领受责罚。得知原委,慧宗禅师泰然自若,他宽慰弟子们说:当初,我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弟子们顿悟:兰花是自然之物,风雨何尝不是……

博学书院,读国学智慧,传中华精髓。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