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被误解了几千年的道德经,老子真的主 [复制链接]

1#

刘洪奎,图

网络。受通行本《道德经》的影响,很多人都以为老子是主张“无为”的,都以为老子的思想是消极的,这其实是一个天大的误会!年,湖北省荆门市郭店村出土的战国楚简本《道德经》拨云见日,道破玄机,让老子的思想得到了正解,消除了两千余年来人们对老子的误会。在楚简本《道德经》中,通篇都没有提到过“无为”这个词,反复提到的都是“亡为”一词。比如:“圣人居亡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怠也;为而弗志也;成而弗居也。”“道恒亡为也,侯王如能守之,万物将自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或损,以至亡为也,亡为而亡不为。”“我亡为,而民自化。”“是以,圣人亡为,故亡败。”从这些话中可以看出,老子主张的是“亡为”,而不是“无为”。“无为”一词出自三国时期魏国人王弼注的通行本《道德经》,“无为”往往会被人们理解为不作为。而楚简本《道德经》中的“亡为”根本不是指不作为,而是指消除不自然的举动;而是指消除留下痕迹的举动;而是指消除强行干涉他人的举动;而是指消除强行改变现状的举动。楚简本《道德经》中的“亡为”是“为而弗争”;是“成而弗居”;是“生而弗有”,是“长而弗宰”。楚简本《道德经》中的“为亡为;事亡事;味亡味”这段话,就是对老子的“亡为”思想的最好写照。其中,“为亡为”是指行动时要消除自己的行动过程与痕迹,达到合道而为,让人们看不出来曾经行动过;“事亡事”是指管理时要消除强制性劳务和强制性管理措施,让人们觉得是自己想这样做;“味亡味”是指调味时要消除调味的过程与调味品的味道,让人们觉得是食物本身的味道。老子通过“为亡为;事亡事;味亡味”这三句排比句,充分表明了他所谓的“亡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做了之后人们察觉不到。当今社会,很多教育专家主张教育孩子时,要“寓教于乐”,就是对“亡为”之道的具体应用。古时候,孟母在孟子小的时候三迁其家,就很好地诠释了什么叫“亡为”。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在这个“孟母三迁”的典故里,我们可以看到,孟母发现孟子的不良行为时,并没有指责孟子,更没有强迫孟子改变不良行为,而是马上搬家,最后将家搬到一个学宫边上,让孟子处于一个良好的环境中,从而悄然影响孟子,使孟子在不知不觉中改掉了不良习气,从而为孟子成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孟母对孟子的教育方式上,可见孟母是深谙“亡为”之道的,可见“亡为”要比“无为”高明得多。“无为”比乱作为要好一点,但如果用“无为”的理念治国,往往也会误国误民。明神宗朱翊钧便是“无为”治国,导致国家衰败的典型代表。朱翊钧执*后期,荒于*事,二十多年不上朝,国家运转几乎停摆,官僚队伍中*派林立,互相倾轧,如东林*、宣*、昆*、齐*、浙*等。*争长期持续,导致朝*日益腐败。亡国之君朱由检继位后,即使是节衣缩食,殚精竭虑,也无法挽救衰微的大明皇朝。因此《明史·神宗本纪》有言:“故论者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岂不谅欤。”由此可见,“无为”并不可取。通行本《道德经》把“亡为”篡改成“无为”,是对人们的误导,是对老子境界的降低,是对老子思想的曲解,是对老子智慧的贬抑。时至今日,可以休矣!作者:刘洪奎,笔名上善若水。用八年时间,潜心研究各个版本《道德经》,尤其是对楚简本《道德经》进行了细致深入地研究,对老子的思想有着独到的见解。

文章的最后还有一个好消息同大家分享:

历史趣味读书国学

有态度,有温度

去视频号搜索

或者扫描下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